选址与维护
大型风电场的选址常常会引起争议。许多人要么不喜欢风电机的外形,要么讨厌它们的噪音,要么担心它们对迁徙鸟群和蝙蝠的不良影响。而有些选址在近海的风电项目也出现了这个问题。比如说,在马萨诸塞州的马萨葡萄园岛,原计划建造美国第一座近海风力发电场,然而由于当地居民的反对,这个项目被搁置了数年。风能的不连续性,使人们难以预估它在几天内的发电量,而大型风电机组运作经验的不足,又给项目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风力发电机在20到30年寿命里的稳定性,以及维修费用。
另外,要利用风力发电场的电能,我们还得铺设大量的高压输电线,把它们接入电网。这可是一项既昂贵,又存在法律风险的工作。
设想一下,如果大型风力发电场都分布在风能充足,土地辽阔的美国中部大平原,那么我们还需要铺设几千公里的输电线,把电能送到东西海岸用电量大的地区。当然,对于面积不大,和邻国联系紧密的国家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大问题;这也是丹麦在风电领域领先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美国来说,要发展风能,不仅需要铺设新的输电线,还要将它们接入本就不堪重负、供不应求的电网。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CivilEngineers)在《2009年美国基础设施现状报告》中,对美国的能源系统给出了D+的评级。如此差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夏季用电高峰的电力负荷,常常让老旧的电网濒临崩溃。想要着手提高这个评级,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诸多的技术难题----基础设施的改造项目还常会面临政客的反对,或是遭遇“踢皮球”的尴尬局面。
欧洲各国内部的电网联系比较紧密,但在推广风能和太阳能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问题。不甚乐观的经济前景制约了欧洲国家对新科技投资的力度。德国是欧盟最强的经济体,也是新能源的大力支持者,可他们面对的也绝非一片坦途。在日本福岛灾难之后,德国决定逐步放弃核电,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找到取代核电的新能源。在风能和太阳能的补贴日渐减少,国内经济也日益萧条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新能源的加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个人或企业的力量通常都远远不足以能够推广能源产业。然而,当建设关键的基础设施时,就连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政府,也在日益增加的债务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们还同时需要解决医疗保险、贸易逆差、缺乏竞争力的制造业、税收收入不足等等问题;而且,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政府,他们在补贴新能源的研发时,并没有兑现他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承诺:创造稳定、优质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