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是短板造成的。”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工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所长张小飞博士指出,当前国内的云计算还未成规模实际上是好事情,起码还留有时间,给企业们去重视和调整自己所提供的云服务。一旦用户、系统数量大幅膨胀,云计算基础架构崩溃的可能性将无限加大,无数的国内外案例正在凸显这种行业危机。
云思维必须变革
“中国的云计算之所以迟迟不能起步,是因为用户存在担忧。”张小飞博士指出,据高工物联网产业研究所(GIII)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对外开放市场中的云计算产业,预计IaaS市场规模5.2亿元,PaaS市场规模2.5亿元,SaaS市场规模67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
出现上述现状的根源,在于用户对云计算的不信任。大量的数据丢失事件,造成用户对云计算的最不好印象,就是云不安全--不仅在数据存储的安全上,也在于数据是否足够保密,企业是否可以像用自己的保险箱一样地保证只有自己能够看到里面的财富。
如何以技术来改变用户的担忧?“企业自身必须从思维上进行变革,以技术来保证。”张博士认为,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厂商们仍然在以传统的思维运营云计算,没有以运维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对底层技术架构、软硬件配置、平台整体框架、后期安全维护等方面,进行完整、可防御的设计。
也即是说,思维角度跟技术的短板,是造成系统不安全的根源。要消除用户的担忧,就必须消除这些根源。
以宕机事件为例,云计算的厂商都在宣传自己的平台是可以无限扩大容量的,没有考虑到的是,当一个平台的数据接入量无限递增时,平台会有极限和瓶颈。一旦扩容的幅度超过瓶颈,系统的支撑能力不足时会即时瘫痪,给无数客户带来损失。亚马逊年内发生了5次宕机事件,大部分事件的技术根源,就在于此。
因此,张博士提出“要以运维的思维与方式来构建云计算”,企业必须从底层基础架构开始,就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来保证所构建的云计算平台是安全、可靠的。
如软硬件匹配、平台支撑能力与容量、对内外部攻击的防御、成本,等等。
智能化与短板
针对当前云计算及大数据企业所提出的自动化运维概念,张博士也同时予以了回应,“从运维的角度来看,自动化是比较低级的说法,只是说在过程中不需要人实时操作。”他表示,自动化仅指程序监控,而智能化应该是有预警、预案、自动处理等系统智能要求的。比如说,在云计算的系统中,数据是动态变化的,智能化不仅要求能够监测到“浪涌”的冲击,而且必须有自动的预警、智能的即时反馈及根据不同的预案进行智能处理。
此外,任何平台层面的短板,都是不允许存在的。企业跟平台的失败,往往就是“死在短板上”。业界必须警惕这种死法--云计算时代之下,一个企业的失败,连累的是无数的用户,而非传统IT时代的三五或十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