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20万吨~260万吨/日,较目前增加3~4倍。海水淡化装置制造的产值将达到75亿~100亿元/年。通过专项5年的实施,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将初步形成。
相关人士表示:该《规划》是国家层面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又一次重大支持。《规划》出台后,资金投入、过程监管、相关技术标准及政策研究等各方面的确保措施会进一步明确和到位,这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指出,国家继《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意见》再次强力出台《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海水淡化受政策助推成为环保行业的“亮眼明星”。海水淡化产业在业界从来都被认为是“潜力股”,但受高耗能、生产设备和技术要求高的条件拖累,一直处于“郁郁不得志”的低迷状态。然而,在“十二五”开启之年,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一扫前期阴霾,海水淡化产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规划》着重强调海水淡化国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盘雨宏认为,海水淡化原材料、技术设备厂商将成为政策利好的最大收益方。《规划》中对技术升级的硬性约束成为亮点:首先是研制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关键装备,重点包括渗透膜、水压泵的技术研发;其次是突破一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最后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
中投顾问行业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政策利好使海水淡化行业“一夜成名”,必然招来各方追捧,需要警惕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发展过程中需避免蜂拥而上造成产能过剩的“悲剧”。海水淡化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其生产成本高的弱势很难赢得广泛市场,必须通过完善产业链下游企业,拓宽供给市场。第二,海水淡化工程需要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海水淡化最后阶段排放的大量固废物、浓盐水都需要谨慎处理,还要关注水温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投顾问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园区规划》指出,天津作为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其中天津大港新泉、北疆电厂等企业均在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十二五”期间,天津将实现每日处理淡化海水60万吨的生产能力,海水直接利用每年达到40亿吨,推动天津在海水各领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