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品牌资讯 > 信息详情

中科院研制仿人机器人 表情可仿人类喜怒哀乐

发布日期:2012-05-15 作者:网络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仿人机器人集成化足部感知系统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该成果打破了相关技术长期依赖于国外进口的局面,残障人士行动自如将成为可能。“仿人机器人外形酷似人类,双‘手’能抓取物体,双‘脚’能移动位置,甚至可以完成人类喜怒哀乐的表情。仿人机器人在医疗、矿产、救援、海洋勘探、 机器维修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申飞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的大型仿人形机器人项目有70多个,小型仿人形机器人项目有60多个,我国也有十几家单位从事此项研究。”

      “机器人在‘智能脚’的帮助下,已经能在斜面、凹陷的路面平稳行走,一改普通机器人只能在平坦路面行走,且容易摔倒的问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仲城研究员欣喜地告诉记者。

      在目前的仿人机器人研究中,如何增强其在未知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一直是研究重点,虽然仿人机器人的行走技术已经得到较大突破,但距离适应人类生活环境还有很大差距。“仿人机器人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足部感知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一直以来,国内研制的仿人机器人还只能在平坦地面上稳定行走,由于缺乏有效的足部感知系统,造成仿人机器人对地面环境的感知能力不足,因而难以在非平坦地面稳定行走。”申飞说。

     “人类之所以能在各种环境下自然、平衡地行走,有赖于人类足部复杂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使其能准确感知外界信息并实时反馈给中枢神经运动控制系统。” 吴仲城告诉记者,“仿人机器人集成化足部感知系统就是仿照这一过程,首先在机器人脚部增加了六维力传感器,利用弹性应力—应变理论,通过感受外界载荷引起 的传感器弹性体形变,使机器人能识别行走环境,实时感知和识别地面环境变化,并测量地面的作用力。”

    申飞坦言,“智能假肢”的设计还只是一个设想,仍然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这和机器人不同,如何让足部系统采集的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为大脑识别,再让人的意图转化成机器人能识别的信号就是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申飞说。

    据介绍,目前仿人机器人集成化足部感知系统已形成小批量设计、加工能力。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卧龙电气澳洲光伏市场走访获信心

下一篇:日欧机床激烈战 日本加紧提升生产效率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