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乙醇的前世今生
我国生物燃料发展一直坚持“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发展路线。作为“十五”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燃料乙醇产业已历经5年发展。2005年,国家批准建设的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4家定点生产厂取得成功,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02万吨,居世界第三。
目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中,燃料乙醇成为政府重点推广的新型能源。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升高、国内石油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燃料乙醇的推广和普及对替代和缓解我国石油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国燃料乙醇潜在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而现阶段国内4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燃料乙醇装置产能扩张不可避免。预计到“十一五”末,国内乙醇汽油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比例将上升到 50%以上;到2010年,我国乙醇汽油市场规模将达到6650万吨,这意味着我国燃料乙醇的产能和产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即将大规模产业化
此次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很明确:通过评估的省区,下一步有必要结合自身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布局,适时推进项目核准,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加快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人士认为,我国非粮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据悉,中粮和中石化等业内巨头都对燃料乙醇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湖北、河北等5省市非粮生物乙醇大规模产业化工作已经展开。江苏省发改委工业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省一年大概需要汽油400万吨,其中10%注入乙醇,所需燃料乙醇为40万吨。因连云港有大面积的甘薯种植基地,且水路运输方便,中粮已将其确定为燃料乙醇项目备选基地之一。
据了解,因成本因素,很多欲进入非粮燃料乙醇业的人士尚在观望。一位关注该产业多年的企业家谈到,我国惟一一个非粮燃料生物乙醇试点项目广西北海木薯燃料乙醇项目的情况并不乐观。该项目一期工程总计投资7.57亿元,年产 20万吨乙醇燃料,但目前已陷入原料价高难求、亏损运行的局面。
数据显示,广西生产20万吨燃料乙醇,需要鲜木薯约140万吨,占当地木薯产量的20%以上。今年一季度以来,当地木薯价格已经迅速蹿高,而同样生产1吨燃料乙醇,大约只需要3.3吨玉米、7吨木薯、10吨红薯、15-16 吨甜高粱。
目前全球粮价快速上涨,各种生物乙醇项目中,薯类成本上升较多,原料成本最低的是玉米。目前,玉米制生物乙醇尚陷入亏损局面,薯类制生物乙醇能否盈利,成为一些欲进入该产业人士的一大疑问,认为“玉米价格的上涨已导致成本抬升,每销售1吨燃料乙醇要亏损数百元;用薯类作原料生产成本肯定更高”。
自2002年试点以来,4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中央财政共拨付亏损补贴20 亿元。2006年,国家对生物燃料生产企业每吨补贴1373元。高额的补贴成为企业的生产动力。
争夺全球市场话语权
目前,巴西和美国的燃料乙醇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0%,是燃料乙醇主要生产和消费国。2006年,巴西生产燃料乙醇175亿升,出口30亿升,其中出口到美国17.6亿升。同期,美国燃料乙醇产量约180亿升,消费量约210 亿升,不足部分从巴西和中美洲国家进口。近两年来,巴西燃料乙醇出口创汇额增长迅速,从2005年的7.6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6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美国和巴西正在寻求建立燃料乙醇的全球生产标准,以期燃料乙醇今后能像石油一样在全球广泛销售。一旦生产实现标准化的燃料乙醇成为全球性商品,巴西和美国都有望在定价上掌握话语权。
中科院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产业可做到不争粮、不争地,在缓解能源紧张和环境压力的同时,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潜力巨大。纵观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生物质新技术犹如雨后春笋,产业化突飞猛进,相关计划与政策已陆续出台,生物质能源产业正处在一个即将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及大量中小型企业已积极投入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中,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在“十一五”期间显现成效。
同时,国家采取新的补贴政策也是对企业提升效率和竞争力、开发新技术、降低成本方面能力的考验。企业需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市场和技术,不是靠单一优势就能胜出。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未来发展的资金问题是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未来,随着国际上“绿色能源”的蓬勃发展,我国燃料乙醇工业将会迎来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