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
《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中国大陆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4GW,位居全球第一;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预计中国风电(行情,资讯,评论)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00GW、400GW和1000GW。这样的一个全球风机市场,给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风机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机遇?贵方对中国市场有哪些看法或者期待?
阿托罗斯 泽尔沃斯: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大幅度持续增长,未来趋势仍将继续增长。不仅欧洲,还有美国、印度以及南美地区的设备提供商、顾问机构和发展商,都能够从中国风能这样的发展势头中获益匪浅。
欧洲企业在外埠市场取得的份额,已高于非欧制造商在欧洲取得的份额。这是因为欧洲具有先发优势,以及技术领先优势。这带给欧洲风能企业更大的全球市场、以及更多的海外建立工厂的机会。
欧洲风机生产商,总计占据了89%的欧洲市场、32%的美国市场和37%的全球市场。最近,一些欧洲风能制造商对中国风机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是,随着中国风能市场的成熟,以及竞争力的提高,将会改善整个中国风能工业。
《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上半年,中国数个陆上风电场发生了风机群体脱网事故,导致电网系统大幅波动。请问,贵方是如何解决风电的间歇性和低电压穿越问题的?欧洲的经验是什么?
阿托罗斯 泽尔沃斯:丹麦、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将巨大的风力发电量(达到甚至超过100%)融入一体化的电网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事实上,在广泛、连接良好的电力网络里,由于风总是吹向某一个地方,总是会有一个巨大容量的风力发电系统。欧盟目前正就旨在加快和促进新的电网连接的法案进行辩论。欧洲风力发电行业呼吁并认为,这是欧洲北部海上风电场迈向一体化、乃至全欧范围风电场一体化的一个步骤。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的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海上风电报出了一个微高于陆上风电的价格。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这根本不足以弥补成本。作为海上风电的先驱,贵方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阿托罗斯 泽尔沃斯:在欧洲,陆上风电场的成本价格与新的天燃气和煤厂的成本价格相比,具有竞争力;但是海上风电的技术较新,成本较高。
海上风电成本价格现在正在降低,但是未来实现进一步的下降的话,欧洲风能工业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开发的融资,这笔资金主要倚赖于公共部门的支出。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的风机制造产业,目前出现了“大风机现象”,5MW、6MW甚至10MW的风机都在不断下线和研发。这种现象是好是坏?有什么隐忧?
阿托罗斯 泽尔沃斯:风机越大,其产生的能量就越大。该工业自诞生之日起,风机已经变得越来越大。陆上风机使用时仍然受到诸如运输等因素的限制,但海上风机建在港口附近,由专门的船舶运输到正确的地点。海上风机能做到多大规模,制约比较少。
2010年,欧盟资助的UpWind项目表明,10MW的风机是可行的。然而,这需要一系列的适应和调整。我们不可能预测的是,未来到底能发展到多大的风机,或者何时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这可以通过补贴海运得到很好的开发,通过海洋发展大风机是可行的一条路。
全球风电寒冬未至
经过几年“大跃进”般的发展,如今,中国风电整机产能过剩严重,从而导致出现风电机组价格明显下降,毛利率承受较大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一些风能企业甚至出现了破产传闻。中国风电企业遭遇“寒冬”。不少人士对风电发展的前景充满质疑。
然而,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核电危机后,中国的核电政策偏紧。水电的规划目标已经被充分挖掘,弥补核电短缺的可能性很小,风电和光伏是最有可能弥补核电缺位的清洁能源。
放眼外围市场,可以发现,世界风力发电还在坚定地向前迈进,尽管遭遇肆虐的金融危机。比如,欧洲是全球风电发展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地区领跑者——欧盟风电企业,在政府财政紧缩、相关补贴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风电的发展。
根据欧盟制定的2020年能源行动计划,风电占整个欧盟电力消费的比例达到14%,分析人士认为,未来10年间,欧洲风电的发展仍将获得政策上的保障。
同时,越来越多欧洲国家相继出台激励风电发展的政策,核心是长期固定的较高电价收购风电,鼓励相关投资,培育稳定市场。
为了扩大发电,欧洲一些国家不断开拓新的风力发电区域。而海上发电亦将在欧洲风电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欧盟和欧洲风能协会(EWEA)预计:到2020年可望设置海上风力发电多达40GW;根据丹麦BTM咨询公司预测:到2015年,全球海上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849万KW到2425万KW之间。
正如德国风能联合会主席拉尔夫 比舍夫认为,如果风力发电园能够在德国海岸的浅水海域建成,将大大增加德国的风力发电能力。
然而欧盟风电发展继续领跑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分析人士称,除非欧洲原有电网垄断被打破,否则欧洲难以充分利用其巨额清洁能源投资获得回报。欧洲建立统一电网的呼声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