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以工业实力著称。2012年,制造、矿业、公共事业和建筑占了中国GDP的45%。而在美国这些产业的份额不足20%。有人调侃:中国人制造,而美国人设计、宣传和销售。
一直以来,工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例都过重。不仅与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对比起来是如此,与其他正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也是如此。根据世界银行Ejaz Ghani和布鲁金斯学会Homi Kharas的统计,2005年制造业在中国GDP的比重比国际标准高出18%;而服务业却落后八个百分点。
根据这些数据,不少评论家指责中国政策制定者过于偏爱工厂。对于耗资耗能的工厂,中国不仅补贴土地,提供信贷,在供能方面也特别优待。而人民币的汇率也对中国制造的产品有利,中国生产的工业品远销国外,但中国的服务业却往往走不出国门。
但是2013年可能是个分水岭:今年中国的服务业可能赶超重工业。根据官方数据,2012年中国服务业(包括交通、批发、零售、酒店、餐饮、金融、房地产和科学研究)占了GDP的44.6%,与重工业45.3%的份额相差无几,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快。
中国服务业的崛起也许表明中国的重心由出口转向了国内消费。服务业的兴起也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因为服务业往往劳动力密集,所以可以带动就业,促进工资上涨和国内消费。
但是在中国后工业时代来临之前,有几点需引起我们的警惕。虽然服务业有所增长,但是它在GDP里的比重没有达到国际标准。2005年中国服务业的比重比其他新兴国家低八个百分点,与那时相比,服务业的地位是变得更重要了。但是与2005年相比,中国整体经济水平都上升了,根据Messrs Ghani和Kharas的预测,现在服务业理应占到中国的55-60%。
服务业的物价也比重工业增长得要快。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占据的比例还是落后于其他新兴国家。但是,虽然服务业物价上涨,人们在服务上花得也越来越多,这将吸引更多投资,给服务业带来更多工作岗位。
中国数据家很难准确统计出非实物产品的数量。因为数据方面的缺陷,需要大胆的预测才能估计出哪年中国服务业会赶超重工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的官方数据可能还是低估了服务业的重要性。比如说2004年经济普查后,中国把服务业生产总值的预测一下子改高了48.7%。在数据方面中国还需好好下工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