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品牌资讯 > 信息详情

台达:“软”实力 “硬”变化

发布日期:2019-09-16 来源:台达作者:网络
       2012年6月,76岁的郑崇华退休了。在台湾产业界,他是名副其实的“绿巨人”。而他一手打造的台达,也从田埂边的15人小工厂,进化为在全球拥有37座生产工厂、69座研发中心、年销售额高达9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年均增速超过30%。 
 
       创立于1971年的台达,以ODM代工起家,在台湾经济腾飞中成长,后因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而转型,为全球提供高效且可靠的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并在多项节能及新能源产品领域居重要地位。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契合智能制造发展所需,台达提前布局,通过外部并购、合作以及内部结构调整,补齐“软”实力,实现“硬件+软件+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 完成了从产品供应商到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蜕变。最新的2018年财报显示,台达以2370亿新台币(人民币约515亿元)营收创历史新高,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软硬结合 
 
       在宣布退休的股东大会上,76岁郑崇华正式交班给新任董事长海英俊,而执行长由郑崇华长子郑平担任。彼时,台达像一家电子业的百货公司,各事业群百花齐放,分头开发专属的不同产品和软件,这也与大部分工控品牌厂商的模式类似。然而,这对客户建构设备或系统来说,存在诸多不便。 
 
       2017年5月,台达经历了一场长达半年以上的内部组织改造。对于这次架构重组,郑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之为“台达近20年来最大的组织变革”。重组后,所有的人和资源被划分为电源及元器件、自动化与基础设施三大事业群,并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横跨技术、软硬结合的全新业务格局。 
 
       这种全新的业务布局在台达机电事业群似乎要来的更早一些。早在2016年,台达机电事业群就开始建立内部软件团队,目前规模已达百人,加之同年收购的羽冠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羽冠”),两个团队分别担任“智能设备”与“智能制造”两大领域的软件研发,逐渐形成了以软件MES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带动工业机器人、控制底层硬件需求的业务模式。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循环经济崭露头角时,台达机电事业群总经理刘佳容就开始思考一种可能性——未来市场对硬件的需求是否会日益减少?“虽然拐点还没有出现,但这种可能性随时会发生,而且越往后,硬件的差异性越不明显。”在采访中,危机意识极强的他,多次提及对这一趋势的担心。 
 
       他的危机感并非没有道理。作为硬件起家的民营企业,台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已有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经历了制造业从机械化向自动化,再向智能化推进的发展历程,其产品也从最初的元器件发展到控制、运动、驱动、感测&仪表、通讯、机器人等硬件设备。随着全球工资上涨与产业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单靠硬件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通过软件提升硬件的附加价值,同时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成为各大厂商未来的发展重点。 
 
       “把产业链向下延伸,提供更多服务,才能保持并争取更多市场。”为此,刘佳容主管的机电事业群近年来一直在为“软”实力增加投入,目前软件工程师的人数已占整个事业群研发人数约三分之一。 
 
       通过“硬件+软件+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台达将其在电器电子、光电面板、汽车及零元件、食品及饮料、机加工等诸多应用领域积累的丰富Know-How,集中到MES软件平台上,从而实现对产线的自动化监测、故障预警、智能生产。 
 
       为了配合全新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必须打散重来,原本有很多交叉边缘的部门被“同类聚合”。比如,台达成立了独立的软件部门,逐年整合各项产品软件;针对“硬件+软件+管理”的整合,成立技术发展处,统筹、规划未来所有新产品相关技术;将“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制造系统”两个部门合并,成立智能制造事业处,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改革和挑战总是相生相伴的。这种挑战来自于内部和客户两端。“一方面,内部管理方式必须有所调整,要以追求整体系统效益为目标,而非单一考核某环节的性价比或某部门的KPI;另一方面,要让客户切实体会到选择整体方案更便捷、更实惠。”目光从不在近处的刘佳容对此早有考量。 
 
       躬行实践 
 
       “我们在开发产品时,会先导入自家办公室与工厂作为验证场所,”正如台达创始人郑崇华在其自传《实在的力量》一书中所强调的,“我们相信,如果台达能够使用自己的产品,客户也会满意台达的产品。” 
 
       台达在自家场域实验时,起初着眼于改善硬件,渐渐意识到硬件的能效优化有其局限性,更多问题需要通过长期系统化的数据收集才能发现,并进一步根据数据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于是,从改进单点的硬件、设备,到完善线流程,再到系统能源管理、全方位监控等,台达在以自家工厂作为验证场所的过程中,找出最佳实践,并以可复制、易扩展的模块化服务,为客户实现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智能设备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而软件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刘佳容一一细数了台达旗下的软件平台。 
 
       在智能设备上,台达在今年推出了两大平台:DIAStudio一体化智能设备建置软件与 CODESYS 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前者可以帮助用户一次快速完成产品的选型和设定,后者则能减少设备建置时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 
 
       在智能制造方面,台达通过一系列软件产品把相关系统依价值链串接在一起,打通设备层-控制层-信息层,为用户创造最佳的工作环境。 
 
       首先是要收集下位设备的数据,DIALink设备联络平台具备业界少有的PLC/CNC/Robot一体的IIoT gateway功能,可将大量原始数据做边缘运算处理,呈现可视化界面、稼动率、警报等功能。 
 
       在“收集有意义的资料”之后,DIAeBox边缘运算处理系统可以结合行业Know-How和软件功能,实现对制造流程的整合管理。比如,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现注塑机短射的问题,DIAeBox就会从鱼骨图所呈现的数十种可能性中甄别出概率最高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形成闭环。 
 
       此外,DIAMMP制造可视化管理平台可以针对产线的各种运行状况信息、制程设备进行全方位的可视化管理。而针对整厂的实时可视化监控,则可以通过DIAView工业图控软件实现。 
 
       为了强化设备与管理平台之间的整合,台达通过收购羽冠,在内部进行产品的水平及垂直整合,打造IT与OT融合的系统平台及解决方案(DIAAuto Edge Solution)及自动化物流搬送管理系统(DIAMCS)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制造的基础上,台达持续关注节能环保。其开发的能源管理系系统 (DIAEnergie),透过智能电表获取实时能耗数据,让厂务能源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助力客户轻松实现绿色智能制造。 
 
       “打造一个友善的整合软件,让客户在使用台达硬件产品时更便利”,是台达发展软件业务的初心。尽管目前台达的软件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而放眼全球,真正能够提供整合软件平台的公司仍以欧、美、日的一线品牌居多,但随着台达DIAStudio一体化智能设备建置软件等产品的推出,客户已经开始感受到台达正在由组件生产商、设备制造商,华丽转身为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者。 
 
       并购整合 
 
       一系列产品和组织架构的变化,并没有让刘佳容感到意外,他深谙唯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哲学。如何让业务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中可持续发展,是他常年思索的命题。 
 
       这种由市场环境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2018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台达的年度财报依然亮眼,但刘佳容坦承,贸易摩擦加剧波及电子制造业,尤其是在半导体、汽车产业较发达的韩国等地,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或因滞后性眼下还未看到明显受惠的迹象。 
 
       不可否认,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恶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些不可抗力,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需要随机应变的不确定因素。为了减少市场风险放大到产业上游的风险,“早做准备”成了刘佳容口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这种准备并非指短期的业绩规划。“市场一直在变,眼下关于业绩的预测都做得很短,订单也都是短期的,”与此同时,具有前瞻意识的台达正通过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并开拓全球市场,加快布局,避免某个地区或某一行业的波动对整体业务产生较大冲击。因为,对于产品或市场单一的企业来说,一旦外部风向有变,微微的颤动也可能放大成满盘皆输。 
 
       而实现这种动态平衡的捷径之一就是并购。几乎没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通过并购海纳百川地吸纳各方力量,单凭企业自身“滚雪球”式循环很难实现体量的快速增长。但是并购进来容易,将其整合成企业的有机力量并不简单。 
 
       2016年对羽冠的收购,让台达看到了方向。羽冠的强项原本在面板行业,为了契合台达的设备需求,羽冠将其产品的适用范围逐步向电子组装等领域转移。但由于电子产品种类庞杂,小批量定制导致毛利率极低,故为了让客户甘愿掏腰包为软件买单,控制成本必不可少。“只有当用户群足够大,样本足够多,早期的服务才可能转变成后期的产品,随着定制化服务的占比降低,总成本自然摊薄。”刘佳容说,这不是一个赚快钱的生意,但是有前景的。 
 
       有了收购羽冠的成功经验,台达更加看重并购重组这种手段。在他的构想中,除了亚洲市场,未来的业务触角将越来越多地落在欧美市场。考虑到软件开发需要紧贴市场和客户的使用习惯,并购当地公司成为实现本土化的最高效的选择。 
 
       当然,跨文化的企业并购在快速打开新市场的同时,也会带来内部沟通上的挑战。企业领导者需要考量除市场之外的很多其他因素,包括期间各方利益的盘根错节。让并购进入台达的企业更好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台达的有机成长贡献力量,这一条路仍然在摸索的过程中。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如果这种发展顺利实施,若干年后的台达可能将会是“各地播种、四季结果”的繁荣景象,而基业长青之门将由此打开。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