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独家原创 > 信息详情

走进企业 | 麦格米特驱动:本土品牌的边界突破 ——访深圳市麦格米特驱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 廖海平先生

发布日期:2016-01-11 作者:网络


麦格米特驱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海平

铸就“中国造”优质口碑是工控人前赴后继去创业的终极梦想,然而团队建设、技术研发、资本运作、资源调动等种种因素却往往形成难以逾越的围障。让梦想照进现实,不仅需要义无反顾的魄力,更需要步步为营的睿智。2015年,深圳市麦格米特驱动技术有限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激流勇进,达到了50%以上的业绩增长速度。显然,骄人成绩的背后一定有坚实的支撑和强势的突破,让我们走进麦格米特驱动一探究竟。

“有故事”的传奇式企业

麦格米特是以“智能家电”和“工控自动化”为两翼的成长型厂商,母公司麦格米特电气是深圳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传奇式人物童永胜博士2003年创立,业务覆盖家用电源、通信电源、工业电源以及工业自动化相关系列产品。麦格米特驱动“青出于蓝”,利用集团平台,秉承技术为先导的发展理念,自2010年开始组建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人才团队,短短几年时间,已成为驱动领域中本土品牌的中坚力量。

创业从来就不是单枪匹马能够成就,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志同道合。麦格米特血统中即以技术为核心,集团拥有350多名专业研发工程师,团队成员中40%以上具备国内知名高校本科以上学历;30%的员工具有十年以上行业知名公司从业经验,50%的人员拥有6年以上行业知名公司从业经验。对于此,廖海平先生却说:“无论怎样的学历和阅历,来到麦格米特,就要有空杯心态。”在麦格米特驱动,具上市公司从业经验者有之,具知名外企从业经验者有之,具企业高层管理经验者有之。“正因为眼界宽阔,心理调节才更加重要。因为能看到最高的标准,当下却做不到,创业阶要将资源和需求谨慎地取舍平衡。”廖海平先生解释到。麦格米特驱动的感叹何尝不是所有创业者的心声!

“大道至简。”廖海平先生说,产品永远是企业的生命,产品的性能和成本不能追求极端化,而要求性价比契合市场,做好平衡,“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出最大的能力。”秉持以性能为第一要素的性价比平衡理念,麦格米特“产品稳定,使用便捷”成为用户的共识,建立了很高的行业口碑。 “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对品质的要求非常高,例如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行业涉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好的前端销售,再好的关系,再好的运作离开好的产品都是空谈,最终产品细节才是决胜关键。”

提前布局,掌握转型主动权

据廖海平先生介绍,2015年麦格米特驱动在智能制造和新能源发力,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一切来源于持续的行业研发投入。在湖南株洲占地100多亩的制造基地集中了电控产品的制造和研发,依托周边的交通制造产业氛围和传动人才储备,将为麦格米特攻占高端驱动市场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廖海平先生认为,未来民营企业将在民用的地铁和轻轨上打开突破口,获得更多的机会。

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低速增长双重压力下,每个企业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转型;而是如何保证顺畅转型。以目前火爆的机器人产业为例,成本比例中减速器为35%、伺服25%,控制器15%,本体制造和应用只有很小的比例。即使是垄断高端机器人市场的四大家族,也是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下调得非常快。要想顺应国家引导趋势,又跟得上市场变化,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有主动权。如果只是组装贴牌,根本不能满足制造中的高端精密应用,也难以形成批量,毫无竞争力可言。“过去企业盲目依赖房地产、股市,都属于泡沫型投资,没有投入到增值的方面,我们自己需要反省。” 在人工成本高企,房地产市场萎缩,股市萧条的多重压力下,国家引导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这更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拥有核心技术和团队去迎接资本市场的挑选。

廖海平先生又以新能源为例剖析企业转型路径,模块、电容、IC都是外资品牌,国内企业沦为“打工者”,看似风光热闹,账面夺目,可是资金链却非常脆弱:一方面购买核心零部件是现金支付,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回款漫长。为什么我们处于弱势一方? “原因很简单,这些核心技术是高度垄断的,是排他性的,所以具有强势话语权。” 廖海平先生一语中的。现实如此,何以破局?廖海平先生认为,中国制造一定要有预见性眼光,在技术上突破,使各个零部件的技术水平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提前布局,主动转型。

下游应用行业同样经历着转型痛苦,从2015年的细分行业状态可以一窥2016年的发展趋势。3C行业在逐步下滑,与民生相关的食品、印包、大健康行业将有所增长。华南一些小企业在转型中压力倍增,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实行机器换人,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企业倒在转型的过程中。因此,企业转型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生产方式进行。

强化技术“长板”,全面突破

在拼综合实力的时代,销售额并不能成为评判的唯一指标,如果大规模地销售粗制滥造的产品,低价抢占大量的渠道,反而会降低综合实力。廖海平先生认为,真正要注重的是客户群体层次和真正的利润,还有品牌效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历程不难看出,本土品牌要想持续发展,应当培养严谨的习惯,注重产品质量,缩短交付时间,提升服务水平。

“短板论”认为,企业的综合实力由企业弱点决定,而廖海平先生却另有一番见地:“改变短板,在特定情境下是很难的,但是强化长板是完全可能的。把强的方面发挥到极致,避开短板,是一种提升实力的策略。”麦格米特的管理层都是技术出身,对技术的理解能发挥到最深。因此,在销售方面也是以技术为主导:首先,培养复合型人才组建销售团队,强调对产品和行业的理解把握;其次,选择有系统集成能力的渠道,剔除贸易型渠道。这一策略使得麦格米特的销售方式直接有效,避免了小渠道众多而产生的内耗。谈起2016年的规划,廖海平先生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从价格到关系,信息将更加透明,将导致平台销售更多,个人销售的作用将受到极大考验。复合型人才是麦格米特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客户信息加工分析,能够敏锐准确把握机会点,发现需求并引导需求。

 “欧洲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廖海平先生这样论断。欧洲的人才很多,但是创业却很少,其原因在于:首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抬高创业成本;其次,知识产权保护非常完备;第三,同业水平非常高,机会很少。“我们应当借鉴欧洲经验,大型公司做平台架构,以系统方案取胜。中小型公司发展某一项核心技术或者在某一细分行业成为绝对的专家,经过积累成为“隐形冠军”。

目前国内技术创新困难重重:研发创新却很难得到相应的效益,一旦成功极有可能随着人员流失而失去;而国内现在仿冒和抄袭的现象,不仅对技术创新方造成影响,这种短视的逐利行为也直接导致质量不能保证,更根本谈不上长远发展。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应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保障。 

后记:廖海平先生说,创业者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企业跟员工在赛跑,这既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同步协调的过程,是正向的博弈。企业要想赢得这场赛跑,赢得员工的追随,要靠资金推动,靠资源推动。“麦格米特拥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复合型人才团队,一旦获得资本协助,将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