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GB18613-2006能效标准开始实施。从我们走访多家企业获得的情况来看,2级能效电机的生产比例不会超过中小电机生产量的20%,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在生产低能效电机,但今年高效电机的生产比例比去年有所好转,去年年底连10%都达不到,因为客户不认可,即使电机厂在能效方面做很多功夫,但由于市场的需求导致了能效标准执行力度不够。” 上海电机协会中小电机分会副秘书长陈康忧心忡忡的告诉记者。
电机是中端产品,由风机、水泵、压缩机、机床、各种机械设备企业配套后销售到最终用户。设备配套企业采购电机除满足其驱动要求外,为其市场竞争需要,以电机价格低廉为主要诉求,至于是否节电那是最终用户的事。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公室副主任周思刚就推广过程给记者进行了分析:“高效电机成本增加较多,因为是中端产品所以电机企业销售对象不是最终用户,最终用户说不准真想买高效电机,但配套企业来说,节不节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考虑价格因素,而用户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效电机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所以高效电机推广特别困难。”
高效电机推广难,最为显眼的问题莫过于成本问题。
高效电机其实是在普通效率电机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电机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转子结构及优化的电磁场设计,使电机的工作效率比普通电机提高5~7个百分点,因为采用了新型冷轧硅钢片并应用了新工艺,同时对铜以及相关材料的用料增加,使得成本较传统电机平均高20%~30%,多数下游企业难以承受。
“在高效电机生产方面来看,我们现在是有量,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接受,只是少部分客户接受,生产量能达到我厂总生产量的15%左右,但高效电机利润不高,价格本身就高现在做利润反而没有普通电机高。”无锡市中达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王伟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
成本增加,客户不能接受,如何打开这一“僵局”?
国家政策补贴或许是高效推广过程中的一场“及时雨”,但“及时雨”能否滋润我国高效电机这一片广阔“田地”,推动整个高效推广进程顺利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