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工业智能化浪潮中,中国工业AI技术正以破局者姿态登上世界舞台。根据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日前在2025赛迪论坛发布《“十五五”时期我国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指出,中国AGI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165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624亿元。
在国家“智能制造”“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等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对智能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呈现刚性且迫切的增长态势。基于此,中控技术依托自主研发的生成式AI算法框架,构建起流程工业AI时间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正式发布一年以来,TPT大模型已成功落地超过110个项目,广泛覆盖石化、化工、能源电力、油气、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等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不仅完成了从技术概念到成熟产品的跨越,更在流程工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场景中实现了规模化商业落地,验证了其强大的跨行业适应性与实战价值,市场空间正随工业智能化转型浪潮加速释放。
领航数百亿蓝海,加速释放工业AI价值
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与规模化的场景落地能力,TPT大模型在国内工业领域的市场潜力已清晰显现。根据已有项目及行业发展趋势推算,TPT大模型在国内石化、化工、能源电力、油气、医药食品等核心领域未来可开拓空间或突破330亿元/年。

这片数百亿工业AI蓝海的出现,也彰显着工业智能化转型浪潮下优势产品价值释放的必然。政策红利持续加码为市场扩容“托底”,企业降本增效刚需为市场增长“提力”,TPT大模型的跨行业适配性与实战价值则为市场变现“赋能”。随着越来越多工业企业迈入智能化升级深水区,工业AI蓝海正加速从“潜力”转化为“实力”,从“蓝图”落地为“实景”,成为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多场景实战落地,助力企业突破传统工控难题
TPT大模型以工业时序数据为底座,通过“AI+场景化融合”重构生产逻辑。基于时序预测、多目标动态优化、机理与数据融合建模的三大核心能力,及“少量微调甚至零微调即可跨装置、跨工况复用”的强大迁移能力,TPT大模型能够深度支撑工厂运行评价、健康评估、瓶颈分析、操作优化乃至工厂Redesign等全场景智能应用落地,精准突破高危/高耗能行业在安全防控、能效提升、人工依赖等领域的长期痛点瓶颈,全面推动流程工业实现安全、低碳、效益、质量的多维协同跃升。
发布一年以来,TPT大模型以硬核技术内核与超强场景适应力,在实战中展现出卓越适配性与落地效能,成为破解传统工控难题的核心引擎,为企业带来效率显著提升、成本有效降低、碳排放大幅减少的切实部署效果,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案例一:大唐多伦煤化工绿电调度项目
国内首例煤化工与绿电深度耦合的多能源互补系统
面对风光发电波动性与煤化工连续用能需求的矛盾,TPT大模型作为智慧中枢,整合燃煤机组、绿电、储能及下游化工负荷,建立起“预测-优化-控制”的三级联动机制。项目达成绿电替代燃煤发电比例87.5%的行业突破,年减碳41.94万吨,实现安全、质量、低碳、效益的全面跃升,成为国内首例多能源互补系统标杆。
案例二:万华化学氯碱生产自主运行项目
全球首个TPT大模型驱动氯碱装置全流程智能化
强酸强碱工况下,传统控制依赖人工经验导致操作强度高、能耗物耗大。项目通过TPT大模型助力万华化学实现三大智能突破:智能控制将pH中和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1小时,碳酸钠投加精度控制在±0.02g/L;智能分析实现对174个阀门状态的实时监控,电解槽能耗降低5%、离子膜寿命预测精度达95%;智能决策基于设备OEE和利润波动分析实现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通过项目实施可实现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推动氯碱装置从“人控”到“智控”的全面转型。
“政策+技术”双核驱动,开启工业智能新篇
今年7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支持行业大模型在重点场景应用。以中控TPT为核心的广西华谊能化项目作为流程工业安全领域唯一入围工信部“揭榜挂帅”的AI主动防控项目,相关项目经验将为石油、化工、冶金等高危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近期,我们将推出TPT大模型升级版。该模型聚焦工业生产全流程,以“统一建模”打破技术壁垒,实现多技术体系深度融合,可覆盖多类应用,支撑装置多类核心任务。通过TPT大模型构建的工业装置智能体,将成为装置运行的“智慧大脑”,推动各类应用从工具型助手全面升级为具备主动异常识别、精准风险评估、智能优化决策及自主执行能力的智能体(Agents)。更值得期待的是,这些智能体将组成自主协作系统,构建生产过程自动化(PA)的智能运行平台,共同完成工业装置自主运行目标,这标志着工业软件技术体系与应用模式的又一轮革新,为流程工业从自动化向自主化跃迁注入全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