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达索系统智能制造中国总部项目正式落户南京,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更折射出南京作为全球创新策源地的独特魅力。“南京具有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气质”,这句来自跨国企业代表的评价,正在被这座城市以行动不断印证。

跨国巨头为何选择南京?
达索系统是全球工业软件领域的领军者,其智能制造中国总部的落户绝非偶然。南京坚实的智能制造基础和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成为吸引巨头的关键砝码。市长陈之常在会见达索系统全球品牌执行副总裁菲利普·劳佛时强调,双方将依托南京的产业优势与达索的技术积累,“扎实推动合作协议落地落实,促进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这一合作瞄准工业装备智能制造领域,通过提供软件运营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南京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这一布局恰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正涌现“现象级亮点”,初创企业的科技突破和绿色经济转型展现巨大潜力。南京的实践成为这一论断的鲜活注脚:从埃斯顿光伏排版机器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到全球首款直立行走人脸机器人“夏起”的诞生,硬核技术的集中爆发让国际合作伙伴惊叹。法国地区代表甚至主动提出,希望南京企业为当地制造业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

创新生态的“南京密码”
达索系统的落户,是南京系统性构建创新生态的缩影。这座“最懂电的城市”正在打破传统招商逻辑,转向“产业生态营造”的新范式。市级产业招商中心的成立,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四大攻坚办的设立,标志着资源整合进入深水区。通过将科研院所、链主企业、投资机构纳入协同网络,南京试图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断点”。正如市委书记周红波在出访欧洲时所言,与西门子、宝马等巨头的深度互动,核心在于“匹配所需与所能”。
这种生态思维在资本层面同样显现。1300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中,既有国网电科院百亿级智能电网项目,也有中科睿格遥感星座项目的创新融资模式。江北新区30亿元节能环保基金的设立,更凸显“耐心资本”对长周期技术突破的支撑。南京招商干部坦言:“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经济中,唯有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精准的服务,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实验室”的跃迁
达索项目的意义超越单个企业布局。它象征着中国城市正从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蜕变。在南京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上,800余位跨国企业代表见证的不仅是签约仪式,更是一场创新实力的集中检阅:三迭纪沉积3D打印药物、诺令生物一氧化氮治疗仪等8项全球首创技术,翼辉信息国产操作系统等8项国内首创产品,勾勒出南京“硬科技”的立体图景。
这种蜕变需要制度创新的护航。南京首创的“数实融合与绿色发展促进中心”,通过碳管理技术支持企业转型;西门子医疗先进医疗创新中心的落地,则展现“政产学研医投”协同生态的构建逻辑。正如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许善淞所言,选择南京看重的是“安全感与可能性并存的发展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