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点明“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并进一步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要求。
对企业来讲,知识产权与研发创新息息相关。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从“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在这个过程中,聚焦动力电池行业的专利纠纷时常出现在大众视线。
比如,近日,宁德时代与中航锂电的专利侵权案一审宣判,宁德时代胜诉;随后,中航锂电表示对判决不服,将提出上诉。更早之前,2020年,宁德时代起诉塔菲尔专利侵权,最终二审法院判令塔菲尔赔偿2330万元;2022年7月,宁德时代与蜂巢能源就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达成和解,蜂巢能源支付和解款500万元。
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领域的侵权纷争也时有发生。比如,LG化学曾4次对SK发起诉讼,指责后者侵犯其专利及窃取其商业机密。双方多次交锋后达成和解,SK最终向LG化学支付了2万亿韩元的赔偿金。
记者了解到,当下动力电池行业已经从“市场竞争”发展到“技术竞争”。面对动力电池行业的蓬勃发展,并且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正在走向海外,更要在坚持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牢铸护城河。
动力电池专利布局占比大
焦点从“市场竞争”到“技术竞争”
一位动力电池企业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真正的汽车技术创新大多聚焦于两个领域:一是动力电池,二是自动驾驶。”
可以看到,动力电池领域一直是技术创新的高地。各家动力电池企业基本都有“代表技术”,比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更不用说目前各家都在蓄力的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
根据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构成中,动力电池系统、充电系统、燃料电池汽车三者占比之和高达76.1%。其中,在动力电池系统领域,锂离子电池、电池系统与结构以及电池管理系统是专利布局的重点。
此外,上述报告中也提到,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明显。今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仅有一家外资企业,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比亚迪等供应商位居前列。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专职副理事长王敬忠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涉及动力电池知识产权的纠纷或许会越来越多,因为电池的技术发展很快。
激烈的竞争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动力电池市场的光明远景。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1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4.3GWh,同比增长64.5%,环比增长12.2%。1-11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58.5GWh,累计同比增长101.5%。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
“在一系列叠加因素下,动力电池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对专利布局的重视程度在同步提高。”中汽中心首席专家、中汽学会知识产权分会副秘书王军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决定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表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对技术的独占性需求大大提高,而专利布局作为占领市场的手段之一,也被企业用做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
可以说,宁德时代与塔菲尔、中创新航等的专利侵权案件,已经成为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这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展示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另一面则展示出没有核心技术的残酷性。
这也就意味着,动力电池产业正在走向成熟,“战场”已经从成本竞争深入到了核心技术竞争。
大企业已抢占先机
知识产权确保垄断地位
“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快,竞争激烈,相关企业可通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与竞争对手之间建立壁垒,有效地阻止竞争对手的跟进与模仿,促进产品市场销售,从而确立企业的市场领先地位,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垄断地位。”王军雷如此表示。
当下,发力较早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在专利布局中抢占先机。据中汽学会知识产权分会提供的数据,宁德时代自2015年之后,动力电池相关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2018年达到顶峰后有所回落,2020年起,伴随电池材料及结构创新,专利申请量恢复增长趋势。而比亚迪、LG、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塔菲尔也在2015年至今迎来了专利布局的大爆发。
根据公开报道,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的纠纷涉及的专利为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与塔菲尔的纠纷则涉及“防爆装置”。
目前,主流车企已经在核心技术方面进行了布局。具体来看,宁德时代在电池箱结构、钠离子电池单体、电池系统与结构、技术方向的专利申请量占比较多,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蜂巢能源动力电池方向的专利布局重点是电池箱结构及电池成组技术。中创新航动力电池技术起步较早,但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企业研究重点较为集中。比亚迪研究重点集中在电池箱结构、锂电池材料相关技术。
当动力电池企业不断攻关迭代核心技术,应该如何避免专利纠纷?
对此,王军雷表示,进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时,为避免专利纠纷,企业应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上市之前进行侵权风险排查以及评估,将产品侵权风险降到最低。
王敬忠告诉记者:“一开始,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是在量上面,现在则集中在质量和品种。谁的技术有优势,品质好、成本低,谁就处于上风。不仅是在国内,甚至在国外也是这种情况。”
出海浪潮下
产业输出更需注重知识产权
动力电池的竞争已经从国内卷到了国外。
此前,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告诉记者:“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动力电池及相关产业链走在了世界前沿。发展不可能只在国内,一定要走向海外,这也是中国少有的产业输出机会。”
王军雷告诉记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让我国动力电池的海外之路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在知识产权方面,国外电池巨头、非专利实施主体(NPE)等多方面的夹击,使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面临很大风险。因此,动力电池企业有必要系统性开展知识产权风险研究与防范工作,以更好维护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
王军雷提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要加强标准必要专利(SEP)风险防范和应对的系统性工作,形成应对预案和保障机制,提升海外标准必要专利风险的应对能力;
第二,要根据自身技术实力并综合考虑各国的市场特点及法律环境,系统性、针对性地提前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
第三,中国企业若处于技术或知识产权较为弱势的地位时,可通过专利并购扭转不利局面。产品出口海外市场之前,针对出口目标国进行出口产品的海外FTO分析,如发现高风险专利,通过规避设计等方式进行调整;
第四,重点关注近年来海外NPE对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发起的专利诉讼,在产品出口海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前,对涉及动力电池行业的NPE持有主体进行重点检索分析,以防范行业性、系统性专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