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中央到相关部委,频频对工业互联网建设进行部署。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数字化。
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公开表示,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建设规划,发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
围绕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此前,相关部委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政策措施。例如2020年年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相继出台。
4月14日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更是提出,到2025年,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面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经过多年发展并融合,其发展环境也在持续优化,已从最开始的工业互联网概念到建设培育期再到深度融合,已经释放出了更大的“乘数效应”。
在国家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进展成绩显著。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共有约1.8万家从事5G和工业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企业。其中,2020年共新增超1300家相关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截至目前,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同时多层次平台体系持续壮大,目前遴选出跨行业跨领域平台15家,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重点平台超过100个,连接设备数超过7000万台(套),工业APP超过59万个。
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平台1.0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白皮书》显示,作为平台经济的重要形态之一,工业互联网平台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工业互联网“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的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000万台(套)。
从地方层面来看,当前,成都、青岛、天津、江苏、河南等地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出台相关行动计划,谋划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发展目标。例如成都发布了《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到2023年底,在基础支撑方面,将建成一批智能制造基础支撑平台,打造20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
青岛则加快对100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下一步将发挥好200亿元的工业互联网基金作用,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支持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参与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从国内企业来看,腾讯、华为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在布局。记者注意到,腾讯云西南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庆正式上线。据了解,平台上线后,预计到2024年底,将打造1000家上云上平台示范企业,累计引入30家以上生态伙伴企业开展提供本地化服务,并在两江新区落户超过5家生态伙伴企业,研发不少于100个工业创新应用,推动重庆以及两江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的实践看,工业互联网在业内没有明确的边界,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基于阿里云的实践,把可以平台化的业务方向收敛到两条主线,即供应链和生产制造。因为工业互联网仍然在探索期,运营模式应参考现有成熟模式为主,小步快跑,做微创新,在做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的模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工业互联网大有可为。
资深工业互联网专家纪合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比如包括培养工业互联网这方面的核心人才,技术薄弱环节,网络安全系统包括敏感信息保护等。
据了解,下一步,工信部将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政策,制定出台两化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以及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