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走进位于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的振康机械有限公司车间,眼前几十台整齐排列的工业机器人灵巧地挥舞机械手臂,一台3米多高、周身红色的“大块头”置身其中,如鹤立鸡群,十分醒目。“这台高刚度重载搅拌摩擦焊机器人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们提前6个月拿出样机,把它的出生日期从‘十四五’提前到‘十三五’。”振康机械董事长汤子康介绍,“两个月前,北京卫星制造厂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等组成的专家组,对它进行现场测试,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将来,国产大飞机机翼一体成型等高精度焊接作业有望不再依赖国外设备。”
今年66岁的汤子康身材高瘦,无论是站是坐,腰杆挺得笔直,说话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创业20多年来,他几乎一直在做同一件事——与国际豪门扳手腕。
上个世纪90年代,仅凭200平方米小作坊和20多名员工,汤子康瞄准严重依赖进口的CO_2电焊机领域,用3年时间攻克数百个技术难关,研制出质量远超进口产品的送丝机、印刷电机等CO_2电焊机核心部件,逼得曾经垄断市场的日本企业退出中国。几年前,他又将目光锁定RV减速机这一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打破国际“四大家族”垄断,使得原本需排队几个月才能买到的进口货售价骤降50%。
业界评价,振康以一家乡镇民营企业的班底,打出了国家队的气势。汤子康凭的是什么?“我就是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他们造得出来,我们也能搞出来。”汤子康提高音量,挥动手臂,“既然认定了就认认真真去做,再难再苦、风险再大也不后悔。”
汤子康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至今也没有城镇户口,依然保留“农民身份”。1971年高中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正余农机厂学徒。在乡镇企业摸爬滚打,通过电大、夜大充电学习,汤子康潜心钻研铸造、机械、电器技术,看到我国制造业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萌生技术报国决心。
农民搞发明,何其不易。历经上千次试验,汤子康生产的印刷电机使用寿命只有200小时,而日本同类产品却是2000小时。他像入了魔一样苦思冥想,一天,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突然灵光一现:是不是电机中的齿轮有问题?能不能把电机中的齿轮分力使之平衡,使齿轮啮合面积增加从而延长使用寿命?他立即返回厂里动手改进,在无数次拆、改之后,将产品使用寿命提高到4000小时,把同类进口产品远远甩在身后。
汤子康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不打牌、不喝酒聚会,每天晚饭后4小时是雷打不动的学习和工作时间。振康拒绝了几十家风投机构,将企业绝大部分利润持续投入创新主攻口,持续收获,“十三五”期间更是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2016年,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谐波减速机和高性能弧焊机器人;2017年,承担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2018年,提前完成科技部863计划任务,省科技厅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通过验收……
凭借一技之长,汤子康成为焊接送丝机和印刷电机国家标准起草人、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先进制造领域“863”专家库专家,未能有机会上大学的他,多次被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请进课堂,给研究生授课。
作为企业家,汤子康要突破的不仅有技术壁垒,更有市场对国际豪门根深蒂固的“迷信”。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RV减速机研发成功后,振康发现,国内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达数百家,但每年都会有30%—40%死亡。“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依赖进口设备和零部件,成本太高,生命线握在别人手里。”汤子康说,有人甚至扬言,中国的材料、设备、工艺都不过关,造不出高质量的工业机器人。
“我们就是要用中国材料、中国设备、中国工艺造出100%中国血统的工业机器人,和进口产品比个高下!”2015年,汤子康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由香港科技大学研发焊接机器人控制器,其余由振康研发。两年后,持续4个月的24小时不间断疲劳试验显示,振康生产的焊接机器人圆轨曲线、轨迹曲线等技术参数完全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走进与振康一墙之隔的中联风能机械公司,直径约两米的风机上焊花飞溅,手持焊枪的不是焊工,而是一台台机器人。“它们帮了大忙。”总经理陈彪说,企业复工后缺工近四成,关键时刻,振康20多台机器人火速上岗,一台能抵3名熟练焊工。现在,振康、中联和同在正余镇的盛康福源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打造了一套智能车间,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且没有废气污染。以振康为龙头,正余已集聚16家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发制造、系统集成企业,正打造全省首个机器人特色小镇。
今年,振康机器人的销量有望突破500台,是两年前的5倍。“我们服务半径是100公里,所以机器人的销售半径也在周边100公里之内,并提供3年免费维护服务。这是国外厂家做不到的。”汤子康有自己的目标,“振康不急于做大,而要用一流质量和金牌服务,打造属于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