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已经得到缓解。全国有14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确诊病例连续多日为零,但是国外却呈现出大爆发的趋势,以意大利、伊朗最为严重。在这场与疫情的攻坚战中,防护用品仍是稀缺物资,口罩仍然是亟需的。3月17日,珠海市企业格力地产被质疑蹭口罩热点以提高股价。
事件起因是3月16日,有媒体报道格力地产旗下子公司高格医疗正积极推进进出口业务,预计出口一亿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引发热议。3月17日晚上交所就此事向格力地产发出问询函。格力地产就上交所提出问题进行了细致回复。
格力地产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中称,近日,高格医疗陆续接到来自欧盟国家、北美客户的求购信息,考虑到高格医疗产能及国际需求,高格医疗拟定了口罩出口计划,报道所称“预计出口 1 亿片一次性医用口罩”, “积极推进进出口业务”为高格医疗的生产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截至目前,高格医疗共生产口罩 180 万片,另从海外采购 200 万片,高格医疗现有产能在应急响应期间主要为保障本市需求,无法满足出口需要。高格医疗目前尚未接到具体出口订单,上述出口计划是否能够实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并否认了蹭热点之嫌。
这一事件的背后折射出国外对防护用品的巨大需求,而国内制造企业在满足本土需求后,也有意转向出口。
疫情之下,口罩产能如何?
据工信部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国与出口国,口罩年产量约占全球50%。在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为防护必需品,需求陡然上升,供不应求。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些制造企业紧急转向口罩生产,最高时有3600多家企业跨界参与口罩的生产,如富士康、比亚迪、格力、中石化、上汽、信捷电气、汇川等。
在各个企业竭力应援之下,短短一个月,口罩产能实现飞跃式增长。在疫情发生以前,我国口罩日产能为2000多万只,但到了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公开的数据称,通过复工复产、扩能增产,我国医用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提升,目前防护服的日产量达到了50万件、N95口罩达到了160万只,普通口罩达到了1亿只。
在美国,疫情已让50个州沦陷,然而由于美国的“去工业化”,导致大量制造业外迁,据法国电视台报道,美国90%的口罩都依靠中国供应。面对疫情,口罩等防护物资紧缺,本土医疗生产能力不足的现实,上月底,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亚历克斯·阿扎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美国目前有3000万个N95医用口罩的库存,但美国医护人员需要3亿个口罩,口罩缺口达2.7亿。因此,白宫官员呼吁美国制造业企业回迁。然而在多年的制造业“空心化”之后,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
2月份,日本各大口罩工厂便24小时生产口罩,已经具备每周供给1亿只口罩的能力。然而市面上还是紧缺,据人民网称,一只口罩的价钱甚至炒到300元。
同样处在疫情严峻期的韩国,口罩供应量更不足。根据韩国中小创新企业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的预测,目前韩国国内的KF94口罩的日最高产量为1100万个左右,但由于材料供应的影响,目前日产量可能不足1000万个。在3月17日,韩国企划财政部在国务会议上表决通过《关于适用关税配额的规定》修订案,决定针对进口口罩和口罩核心原材料暂停征收关税。
口罩的下一步出口?
根据世卫组织估计,全球防护物资的制造产能必须增加40%,才能保证各个国家的防护用品需求。因国外防护用品的急缺,国内医疗企业收到了大量海外订单,并且深陷疫情的国家也开始扩大医疗物品的进口,降低关税、进口费率等。因此随着国内疫情向好,在满足了本土需求后,口罩走向出口也是顺势而为。
正如3月6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发布会上所言,随着我国疫情形势的逐步好转,中国可以向有防护物资需要的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我们鼓励防护用品、医疗设备、救治药品的生产企业对接国外需求,为全球共同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下面这些企业预备推进口罩等防护用品的出口业务:
东华能源
动化能源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随着海外疫情逐步扩大,公司在保障国内医用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生产的前提下,自2020年2月份开始,已累计向印度、越南等国出口了3000多吨Y381H。
巨星科技
近日,巨星科技宣布通过了美国FDA的申请及欧盟CE认证,允许在欧盟和美国市场销售医疗用品。但巨星科技还没有产生口罩产能。巨星科技称,公司目前的防护口罩均来自外协生产,虽已收到欧盟客户的意向订单,但尚未与欧盟地区客户签订正式的防护口罩合同。
比亚迪
3月17日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口罩产量已经达到500万片/日,如果海外有需求,也不排除口罩出口的可能。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
3月16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意大利公司和意大利政府民防部门达成了800万只口罩的供货协议,总价为1360万欧元(约1.06亿人民币)。
均胜电子
上市公司均胜电子获得了欧盟CE认证及美国FDA认证,公司表示将通过第三方机构向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出口其量产的医用口罩,以缓解当地疫情防护资源紧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