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抓住中国制造最后一公里
吴晓波在自己的专栏文章中解析了中国制造业者目前所面临的痛苦:是成本优势的丧失;渠道优势的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在吴晓波看来,“转型升级”的危机警报,已在制造业拉响了很多年,“然而,绝大多数的局中人都束手无策,近年来,一些金光闪闪的概念又如小飞侠般凭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机器人,还有什么‘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新名词更让几乎所有50后、60后企业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吴晓波认为,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不过是靠着成本优势。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必须力求技术上的锐意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让理性消费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能够不再越洋去买马桶盖,这才是“中国制造”的明天。
姚景源:从日本老人用冰箱说起
日前,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来连与大连中小企业经营者交流如何应对“新常态”的话题。席间,记者采访了他,提到中国制造和海外制造的微妙关系,姚景源先提到了日本老人用的冰箱。
“现在,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姚景源说,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减少,10年的时间中国80岁老人的数量翻了一番。到去年年底中国老年人人口破两个亿。那么,我建议咱们中国企业家,包括家居行业、建筑产品,对我们的老龄化应该有所思索,企业应该研究如何适应老龄化。“我们都知道日本老年化比中国还厉害。日本东京有很多小店,卖一个很小的小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放在冰箱里。家里的老人一开冰箱,这个小东西能把老人开冰箱的信号发射到他孩子的手机上去。孩子一看手机,便可以知道父母频繁开冰箱,说明老人能吃能喝,身体不错。一旦哪天发现,到了吃饭时间还不见冰箱有动静,孩子就得赶快跑回家看看。”姚景源用这么一个小例子,生动地反映了日本应对老龄化市场的创新求索精神。
低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姚景源说,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姚景源表示,在联合国统计的440种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81种产品世界产量第一。我们去年汽车的产量为271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25%,全世界每生产4台汽车就有一台在中国制造。我们机床占世界总量38%,造船占40%。“再说轻工业,现在中国西装出口是多大的数量?”姚景源用数字说明,现在地球上有70亿人口,不算中国的13亿人,还有57亿人口。中国现在每年服装出口的数量相当于是给这57亿的外国人,每人每年做3件半衣服,再加两双鞋。“这个数字非常了不得。所以说中国的工业产能没有问题。”姚景源说。
但在姚景源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姚景源提到了苹果手机,他说,苹果手机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而我们每生产一部苹果手机,其中49%的利润被美国拿走了。日本拿走了30%多,韩国还拿走了百分之十几,剩下我们中国拿3.63%。”
姚景源表示,上述数字正说明我们没有创新。“过去我们在国际化的分工中,基本上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贴牌生产,赚微薄的辛苦费。现在我们要通过国际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姚景源认为,低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制造业想要在全球市场上拿到话语权,就要勇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从过去更多地依赖传统优势转变为新的优势,技术优势、科技优势、高素质劳动力优势,以及整个社会的综合配套优势,“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才能在国际大品牌中看到更多的中国品牌。”姚景源说。
大连市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贺传江:
我们差在生活理念而非生产能力
“中国目前是轻工业制造大国,并正向轻工业强国迈进,以家电为代表,中国的轻工业产品质量是不错的,并不比国外逊色。”昨天,大连市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贺传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很多中国人爱买国外的产品很可能是观念上的原因,而并非一定是产品质量的原因。
中国设计、生产的商品首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商品,昨天贺传江这样对记者说。比如说可以加热冲洗的马桶盖,国内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并没有达到可以支持这款商品大规模生产的程度,所以如果购买这种商品,或许邻国日本确实是最好的选择。这只是生活理念上的差异,而并不是产品生产能力的差异。
除了这种观念的东西,贺传江认为,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变得越来越容易,这让采购也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同的商品,因为关税的原因,在国内买比在国外买价格要高,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到海外愿意去购买那些‘省钱’了的东西。”
仅以轻工产品为例,贺传江称,在中国人到国外连盆连锅连碗都买的同时,俄罗斯游客到了中国也是大包小卷地往回购物,这就很说明问题。因为俄罗斯轻工业不发达,消费品大多依靠进口,所以品种类丰富、性价比高的中国商品很受俄罗斯游客的欢迎。
本市一位曾经接待俄罗斯游客来旅游的市民告诉记者,俄罗斯游客在大连买的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电子产品等等。“他们还在家具城从厨具到家具到厨房电器买了一整套拉回国。在他们看来,中国制造的这些东西质量是相当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