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尴尬
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整体乏力。备受瞩目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汇丰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9.2,低于4月份终值50.4,也低于5月份预览指数49.6。这表明了市场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需求在减退。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而且外资所占比例偏高。数据显示,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达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
中国的劳动力廉价,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因此,中国传统制造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也越做越大。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暂时掩盖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但伴随全球经济衰退的步伐,“中国制造”的人口红利难以为继,大批依赖“中国制造”的厂商正在逃离中国。
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因其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致使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的组装已经开始转移,这对中国传统制造业起到了“分流”作用。如越南已超越中国成为耐克品牌运动鞋最大的供应方。另一方面,美日欧逐渐意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转身变为“美国制造”和“欧洲制造”。如苹果公司CEO库克号召苹果的产品在美国制造;谷歌新发布的无线家庭媒体播放器NexusQ的背面印上了“美国制造”的字样。
如果“中国制造”还不能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产业颠覆需快变敢舍
“只要一台电脑、一个创意设计和一台3D打印机,每个人都能成为制造商。”这会是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噩梦吗?专业人士认为,未来3D打印将使一些中国传统制造中心的地位加速下降。
以国内的传统手机制造业为例。我国目前的手机制造业优势在于能够提供高效的供应链系统,上下游均能清晰掌握市场的走势,一旦产品出现滞销,厂商即可调整生产策略。但在3D制造时代,这些优势变得不太重要。厂商拥有了3D打印技术,无论身处何地,均可获得足够的产能与响应速度。甚至只要增加机器数目,人力成本、技工水平都可忽略不计。
而更大的颠覆在于柔性供应链。在中国传统制造业模式中,厂商须根据市场预期开展批量生产,一旦产品投入生产,即使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生产线都难以停下。而3D打印则可先打印实验性产品,再依据市场反馈效果后,决定是否投入生产、生产多少,以此节约生产消耗。
科技时代,这样的新事物极具“杀伤力”,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力资源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物流优势逐渐成昨日黄花。面对3D打印技术在产品制造,商业模式及应用等方面的推广,中国制造商们除了加速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外,还必须高瞻远瞩,摒弃过去消极保守的心态,努力开发出更为多样的新材料,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