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了吗?长期以来,德国一味抗拒变革,只靠辉煌的历史遗产维持发展。但这种模式如今难以为继。
当下,地缘政治巨变、新旧冲突和供应链深度调整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随着美国、中国等国家重新规划各自产业布局,企业纷纷把生产向关键市场转移,“超全球化”正逐渐被“全球本地化”取代。德国企业可以迁移工厂,但德国经济却无法随之转身。因此,德国必须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与此同时,技术变革正席卷整个市场,重塑经济实力。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一趋势不仅直观地体现在汽车、智能手机等各类产品的运行模式上,更深刻地反映在软件和人工智能对制造方式的革新之中。
这样的时代本应成为德国的机遇。德国具备深厚的工业理论知识,在工业人工智能、自动化和软件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德国仅靠修补旧体系已经无法跟上发展的脚步。在安全、基础设施和创新方面加大投资,虽是大胆的开端,却仍显不足。结构性改革同样重要,这些改革应聚焦三个方面:为实现更强劲的经济增长扫除障碍、打造世界级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欧洲的经济计划。
首先是促进经济增长。尽管德国近期推出一些改革举措,但现有体系依然显得过于繁琐低效。在德国,获取营业执照平均需要120天,是发达经济体平均天数的两倍。批准高压输电线或铁路扩建等项目,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德国急需精简法律数量,提升法律质量,同时打造一个能够紧跟创新节奏的公共管理部门。
其次是创新。德国拥有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如今必须借助工业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未来,“德国制造”应融入人工智能体、自适应机器人,以及能够重新定义行业的智慧工厂。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构建一个由初创企业、工业企业、科技公司和高校共同推动创新的生态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获取与共享起着决定性作用。数字生态系统的繁荣依赖于数据的广泛可得性,而非人为制造的数据稀缺。但数字经济领域却出现前所未有的倒退现象。由于监管限制,欧洲的工业数据存储和共享规模正不断缩小。德国必须扭转这一不利趋势,积极倡导更加明智、创新友好的数据政策。
在将创新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风险投资是关键的缺失环节。2022年,德国的风险投资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9%,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若想获得全球竞争力,德国的风险投资资金至少需要提高到目前的五倍。
第三项任务是实现欧洲的经济计划。德国的未来与欧洲紧密相连,德国将受益于一个强大且富有竞争力的欧盟。但欧盟目前的一些监管措施非但未能推动经济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碍作用。
欧洲必须迅速行动起来,要立即宣布暂停部分监管措施,避免创新被扼杀在萌芽阶段;同时,准备推出第二个《综合法案》,包括推迟实施《人工智能法案》《网络弹性法案》、废除《数据法案》,为那些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成果扫清障碍。
欧洲需要深化一体化进程。当前,欧盟内部的监管壁垒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其影响相当于对工业产品征收45%的关税,对服务行业征收高达110%的关税。这无疑是一种经济上的自我伤害。
德国已经迈出大胆的第一步。但真正的转型绝非仅仅打破一项禁忌就能实现。这需要全面重写整个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则。德国拥有人才、技术和工业基础,完全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机会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