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中自视点 > 信息详情

禾川科技王项彬:国产厂商具有成本、应用场景和本土市场三大优势,有平等参与国际竞争机会

发布日期:2024-04-29 来源:央广网作者:网络

“随着我国本土机器人性能的提升及应用领域的扩大,内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国产替代进程在显著加速,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禾川科技董事长王项彬日前在做客《沪市汇·硬科硬客》第六期节目“工业机器人新演进”时表示。

王项彬认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成本、应用场景和本土市场三大优势,未来与以“四大家族”(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和ABB)为首的国际品牌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王项彬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他认为,根据马斯克对市场空间广阔的畅想,如果人的数量和机器人的数量之比为2:1,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和汽车的需求一样多。

关于未来,王项彬表示,在场景赛道选择上,将持续投入光伏领域;在客户的选择上,除了国内的厂家以外,还会选择海外的一些二线品牌;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将产品做齐全,形成更有粘度的解决方案。



禾川科技董事长 王项彬

国产工业机器人具备三大优势

公开数据显示,“四大家族”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市场占有率长期在50%以上,工业机器人本体的供应商主要来自欧洲和日本。

“这家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是因为它们在机器人行业布局的时间非常长,在细分领域的根基非常深,是随着细分行业的发展一起成长的。”王项彬表示,随着我国本土机器人性能的提升及应用领域的扩大,内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国产替代进程在显著加速,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国内市场,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国内工业机器人保有量135.7万台,主要为多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占比分别为60%,40%左右;在国际市场,中国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这源于三个方面的优势。”王项彬认为,一方面,成本优势是工业机器人向国产化推进的重要原因。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联系较为紧密,且传导作用明显。

华福证券研报对于成本的分析证实了王项彬上述观点。即中国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后,中游机器人本体的成本将大幅下降,产品竞争力可有效提升,本体成本的降低将带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价格的降低,从而缩短应用端工业自动化生产设备改造投资回收期,使得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渗透率提升,需求也相应增加。

王项彬认为,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工业机器人所具有的丰富的应用场景,目前已经实现PLC、伺服、变频器甚至芯片的自主可控,而且进展迅速。

“我们也在快速地累积资本和技术,因为机器人的使用场景跟行业息息相关,行业提供机会,本体就有发展的机会,我们其实趟过很多浑水,踩过很多坑,现在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成长,在良率达到客户无感的前提下,我们的机会就来了。”王项彬指出。

此外,王项彬强调,国内厂商还具备本土市场优势。

“在中国市场场景的前提下,‘四大家族’可能比国内的厂商更难。在其所在的行业里,‘四大家族’发展的市场空间都在中国,但是中国市场要给国产厂商成长的机会,‘四大家族’的成本又太高,所以要使其技术更加具有性价比,对‘四大家族’来说是一个矛盾点。”王项彬表示。

关于未来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之间的竞争与机遇,王项彬认为两者的竞争机会相对会比较平等,国内机器人的机会非常大。

“虽然国产厂商在技术上跟海外头部还有所差距,但产品能够满足市场要求而且价格优惠,加上中国企业快速响应、遍布全球的服务能力,因此在国际社会上已经具备一定优势,有望快速实现国产替代。”王项彬如是总结。

人形机器人未来需求或堪比汽车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增长175%,从2016年的123亿美元增至338亿美元左右。

王项彬认为,工业机器人的机遇来自于三个方面,包括工业机器人的下游新型应用场景带来新的机遇,比如汽车制造、3C电子、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领域;同时,新技术赋能带来新机遇,随着AI相关技术促进智能化提升,未来工业机器人向着智能化、精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第三,短板即是空间,在政府与企业的双重努力下,7.5KW-22KW 高功率产品上等短板有望补齐。

至于AI技术的赋能会给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带来哪些有利条件,王项彬认为首先来自于运营成本的降低。

根据ABI Research的预测,拥抱新的IIoT(工业物联网)技术(如AI集成机器人)的组织将节约9%的运营成本。

“毫无疑问,AI赋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王项彬表示,AI技术的进步使机器人运动更加精确和准确,当与先进的机器视觉功能相结合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吞吐量和一致性。

王项彬强调,引入AI后,工业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有望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纠错能力,解决工业机器人当下编程难、人机交互繁杂的问题,未来工厂有望成为现实。

而对于近期大热的人形机器人方向,王项彬认为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成本的下降,场景会更加丰富。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替换人工成本,发展动力就会非常足。所以我觉得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更大的公司布局,它们会不断地累积与进步。”王项彬表示。

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与日俱增,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预计人形机器人到2026 年全球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下一个十年产业大周期亟待开启。

王项彬表示:“根据马斯克对市场空间广阔的畅想,如果人的数量和机器人的数量之比为2:1,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和汽车的需求一样多。”

“随着效率水平的提高,我们就跟在后面做本体里面的组件,我认为这以后是一个海洋市场,我们就跟着它们不断地迭代,不断地进步做准备,也给他们出谋划策,然后共同提升工程能力,让他们将来能够顺利地量产。”王项彬介绍了禾川科技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布局方向。

据王项彬介绍,禾川科技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主要布局为旋转关节、线性关节、手部关节,主要产品包括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编码器、位置传感器等。

此外,禾川科技已经在2023年上半年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事业部,王项彬称相关产品有望快速完成落地。

产品做齐全形成更有粘度的解决方案

公开信息显示,禾川科技成立于2011年11月,目前该公司具备完整的自动化产品线,包括伺服系统、控制器(PLC)、视觉系统、编码器、变频器、触摸屏等。

禾川科技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制造商,机器人的本体制造商是其客户。

据王项彬介绍,禾川科技发展历程中有两个转折点。其一,该公司在2014年推出伺服系统,2015年突破磁编技术,为下游企业在伺服产品上降低一半的采购成本;其二,在疫情期间,该公司在光伏锂电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在物流受限、海外产品无法进入的情况下,完成海外产品替代。

“在伺服行业中,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创新点——突破了磁编码器技术,经过几年的迭代、升级,磁编码器的精度已经跟光编码器非常靠近。此外,磁编码器有成本的优势,所以我们从2016年推出之后,很快就在国内升至数量第二的位置。”王项彬介绍。

有了核心技术,在场景上,禾川科技也历经两次转向。

“2016年我们的伺服产品刚推出的时候,上量最快的还是机器人,随后转向3C领域,但是我们发现不擅长3C领域的控制,所以在3C领域是没有粘度的。之后,我们就转向了光伏锂电,在这中间选择了电池片的环节,利用我们的性价比优势,努力了两年,现在光伏领域的产品占公司的销售额比例接近50%。”王项彬表示。

对于未来的场景赛道布局,持续看好光伏行业,也将在该行业持续投入,表示“量上来后,公司就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这是一个艰苦的行业,也是让公司能够快速成长的一个行业。”

而在客户的选择上,王项彬表示,除了国内的厂家以外,现在主要也针对海外的一些二线品牌,这些品牌也有降低成本的需求,也有在中国市场扩大占有率的需求。

“我们的追求就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将产品做齐全,更好地服务我们在各个行业的客户,形成更有粘度的解决方案,快速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王项彬对于未来的发展早有明确规划。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