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武汉开幕。会后,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接受了红星资本局等媒体的专访,谈了有关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情况。
余晓晖认为,当下我们极大程度推动了5G在工业里的应用,以及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再继续往下发展,还有很多路径要探索,中国有非常大的空间去创新,这也是中国工业体系里,用我们自己的优势技术跟工业相结合的重要方向。
“我认为5G+工业互联网将呈现一个‘双曲线’发展。我们通过5G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去变革工业体系,实现推动工业和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同时这里会产出很多新的赛道出来,新的动能、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说过去我们是没有工业5G的,现在可以在工业5G里生产出新的方向。”
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推动整个工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发布仪式,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
此次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由“武汉、广州、重庆、上海、北京”5个国家顶级节点和“南京、成都”2个灾备节点组成。
“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集中打造了自主可控、开放融通、安全可靠的标识解析体系,开启了工业互联网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篇章,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创新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这样一个体系,目前我们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的产业实践,在覆盖行业的门类和深度上面,我觉得这些实践在全球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余晓晖表示。
他解释,标识可以理解为“身份证”,相当于给每一个设备,每个产品,甚至包括物理设备,数字对象发的全生命周期身份证,会一直伴随着设备直到不再使用为止。
解析则是一个分布式的标准化的计算体系,这个计算体系可以查询标识背后的这些信息,比如说一个设备、产品,它背后是谁生产的,谁制造的,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等等,都可以通过标识解析体系来去查询。
“这样的话就可以让产品数字化,让它的数据可流通,我们就可以全生命周期的对其进行管理。”余晓晖指出,这可以实现工业体系里供应链管理、产业协作、生产协同等。
实际上,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呈现了“树状结构”。最底下是企业节点,会接到上面的二级节点,再接入国家顶级节点,而顶级节点会与全球互联。二级节点是跟行业或区域去结合,企业节点则会到具体的业务流程、生产流程。
余晓晖认为,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顶层架构设计完成以后,下面会扩展更多的二级节点、企业节点,有更多的深度应用,也通过标识让更多的产品和设备可以数字化,让其的数据流动,从而推动整个工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谈“512工程”:
5G与工业的双向赋能
2019年,工信部印发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明确到2022年,将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目前,“512”工程已高质量完成。
实际上,“512工程”完成的不仅如此。“从覆盖的范围来说,从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到产业链供应链,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环节。”
余晓晖指出,“512工程”极大程度推动了5G在工业里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工业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中国5G基站,在全球的数目是最多的;同时工业体系变革中,数字化转型中应用5G的范围和深度在全球也是遥遥领先。
“5G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有一个新的赛道新的技术去和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数字化转型结合,推动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变革。”
余晓晖举例,比如通过5G应用,可以实现产线的柔性化;通过5G和智能计算的结合,也可以进行高质量的自动化质量检测。
余晓晖强调,512不仅推动了工业的体系变革,也推动了数字产业本身。“某种程度上5G可以给工业赋能,反过来工业应用给5G也可以赋能,是双向赋能的过程。它提供了大量的场景和技术需求,倒逼着5G不断地改进自己技术,去思考更多的场景。”余晓晖指出,这样给中国5G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发展方向。
谈机遇挑战:
5G切入工厂生产环节仍是挑战
那么5G+工业互联网当前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解决?余晓晖表示,在推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挑战和需求,是以往4代移动通信技术里面不会面临的。“以往是以个人消费为对象,没有像现在5G这样涉及生产场景。”
余晓晖指出,工厂有特定的技术要求,要求上行宽带高,下行宽带反而要低,跟个人用户完全不同。“另外工业里面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确定性,这个是工业的一个特质,我们很大程度上需要满足这些要求。”
这意味着,过去工厂没有建5G网络,5G如何切入生产环节也没有经验,国内需要做一个全球化的探索。
“我们再去做和工业结合的时候,其实工业网络已经在那了,但都是有线网络,不光是中国,全球的工业体系,都是以有线为主,无线网络占不到5%。”
“这种情况下,如何改造工厂是难点。”余晓晖表示,即便芯片模组可以降到很低的成本,但和场景结合仍然需要每个行业每个工厂去探索,这里面面临着解决切入路径与标准化和可复制的问题。
相当于某种程度5G+工业互联网,我们做完了0到1的突破、1到10的突破,现在可能是从10到100到1000,甚至到1万等更大范围的扩展。我们还有大量路径探索需要去寻找,去总结出更多标准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余晓晖介绍,目前为止,我国在5G的适应工业场景,包括上下行带宽的设计等很多方面已经有所突破。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超高可靠低时延的确定性网络,这个在实验线上已经可以做到,但是在大规模的推动方面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余晓晖指出,在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中,除了工业企业、设备提供商、4大运营商外,集成商也非常重要。“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从具体的场景具体的路径上来说,我们去做大规模复制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去做的。”
下一个阶段,将是“5G全连接工厂”。“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设备所有工业元素都是要5G连接,它想强调的是,在技术和成本有优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用5G连接,实现产线的柔性化,实现整个体系的扁平化,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