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预计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13亿美元,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与此同时,相关新职业也随之兴起。大量工业机器人“忙碌”在生产线上,这催生了对掌握相关操作及系统集成等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
钧山董事总经理王浩宇介绍,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增加、渗透率快速提升,企业无论是在本体、减速器、激光雷达等硬件领域,还是AI、芯片设计等软件领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将显著增加。
“基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应运而生的机器人工程技术等职业,正是当下大学生较为关注的新兴职业。”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指委委员、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工程技术等岗位人才稀缺,代表着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价值链正在快速融合。教育部门将侧重培养综合型人才,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事实上,机器人领域缺工现象已经显现,相关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更是紧俏。据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缺工程度加大。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缺口更为突出。数据显示,仅在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就高达500万(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稀缺。
达闼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在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均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市场缺乏具备机器人操作、安装、调试、编程、维护能力的综合人才,甚至“一将难求”。
“机器人是结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装备。这个行业不像传统互联网行业,需要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一位机器人技术工程师称,“门槛高、强度大、对人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些都让行业从业者人数始终难以大规模增长。”
机器人行业作为系统集成性较高行业,其产业链包含众多细分赛道,在应用层面涵盖语音、视觉、导航等,在硬件层面囊括控制器、传感器、减速器、编码器、电机等。
从产业链来看,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生产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零部件,涉足这一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有双环传动、上海机电等;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神经系统”,瞄准这一领域的有埃斯顿、新时达等;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华中数控、鸣志电器等在此布局;传感器领域上市公司主要有歌尔股份等。
从市场表现来看,今年以来,机器人概念板块较为活跃。从最低点4月27日截至记者发稿,机器人概念板块最高涨幅达12%,其中工业机器人概念板块最高涨幅达56%。近期,机构对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度也在快速升温。其中,埃斯顿在7月份便获得461家机构调研。
虽然在资金支持下,相关上市公司规模得以逐步壮大,但人才紧缺情况也会随规模增大而更为突出。猎聘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计算机软件在上市公司招聘需求中排名前三,机器人相关人才招聘需求在总需求中占四成。
“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每年应届毕业生符合要求的很少,重新培养成本又很高,且无法适应行业快速变化及技术更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挖角‘抢人’已是行业普遍现象。”
不过,目前我国对机器人产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相关政策逐步落地。近3年来,人社部发布47个新职业,其中15个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直接相关;高校方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开设数量也迎来“井喷式”发展。
宋嘉认为,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在研发及人才培育上要起到带头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牵引下,机器人相关人才和技术都将得到快速发展,这反过来也将促进相关企业加快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