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统计,经过了四次评选,一共评出了256家单项冠军企业和90家待培育的单项冠军企业,还评出了161家单项冠军产品。如果将这些企业都视作隐形冠军企业的话,一共有507家。
浙鲁苏粤领跑 带动集群形成
据统计,从省域分布看,浙江、山东、江苏、广东拥有单项冠军数量最多,分别有149家、145家、122家,85家,领先于其他省市自治区,占单项冠军总数59%。北京、福建、河南、上海、湖南、湖北、辽宁、安徽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在20-40家;陕西、四川、天津、河北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在10-20家之间。
在区域分布上,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前六批覆盖了除海南、西藏、青海外的全部28个省市自治区,74.8%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占比14.1%;西部地区占比7.9%;东北地区占比最少,不足5%。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表示,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开放程度,对单项冠军企业的产生和成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单项冠军也正在发挥龙头作用,促进带动各地形成集聚效应强、分工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宁波位居榜首 各城强化政策支持
从各类单项冠军的城市分布来看,848个单项冠军企业分布在152个城市,拥有10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的城市共29个。
启信宝数据显示,宁波共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5家、单项冠军产品28家,位居全国首位。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常州、青岛、苏州、南通和淄博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也位于全国前列。
这些城市单项冠军的发展与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截至2021年6月,11个省市出台了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余省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浙江、山东等省份在省级部署基础上,还推动地市也出台相应政策。
2021年12月,《浙江省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到2025年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130家左右,实现数量倍增,合力打造一批“单项冠军之城”“单项冠军之县”,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力保全国第一,基本实现设区市单项冠军全覆盖,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
2021年10月,深圳市工信局印发了《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管理办法》,提出6条支持单项冠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资金奖励、项目激励、市领导挂点服务等。其中在资金奖励方面,对获得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称号的,分别给予20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业内人士分析,单项冠军的数量占比与城市之间的政策支持分不开,未来,各城市之间对于单项冠军的角逐会越来越激烈,各个城市需要真正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各地政府为企业做好服务。
突破城市限制 加强配合协作
从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产品所在的行业板块看,单项冠军企业分布于机械、电子信息、石化、纺织、轻工、有色、建材、钢铁、医药、船舶等行业。其中,机械行业的企业数最多,占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的35.7%;其次为电子信息行业,占比17.9%;石化行业占比13.9%。
“这些行业均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端,打造中国制造技术壁垒的关键性行业领域,这些领域将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
各行业单项冠军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有关专家表示,大致可分为连绵成片、核心集聚、散点分布三种类型。
呈现连绵分布的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纺织业、汽车制造业。
呈现核心集聚的行业主要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航空、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呈现散点分布的行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各行业单项冠军的空间分布来看,地区孕育单项冠军企业离不开经济、技术、人才、资本及产业基础等,仅仅依托单个城市并不是单项冠军发展的良好模式,只有突破城市限制,在更广域的城市群之间形成配合协作,才能壮大产业发展。”业内专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