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业,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主播,播音指导新闻中心主持人管理负责人。
嘉宾:
Zhang Hong,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IEEE/RSJ智能机器人和国际会议总主席,IEEE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Ian D.Walker,美国克莱姆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
Heikki Koivo,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芬兰技术科学院院士。
黄强,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
刘雪楠,康力优蓝创始人兼CEO,中国最早从事服务机器人行业标志性人物。
张建伟,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多模式机器人技术研究所所长。
现场若干话题简述
未来机器人能否作为人类伴侣
Lan D.Walker 认为,人类的伙伴,应该和人是同类,具有同样的想法,如果想要机器人成为伴侣,机器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特质;
Heikki Koivo教授认为,现在出现的很多仿人机器人,可以发牌、开单以及和人互动,所有这些例子表明,未来的机器人将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不一样;
黄强教授认为,目前,有部分特定的人群需要陪伴,比如老年人在智力下降、行动不便的情况下,需要有陪伴,而机器人作为伴侣的开发需要长期的过程;
Zhang Hong认为,目前机器人离人们期待的要求还有距离,公众对此需要有很好的意识,需要了解更多的机器人技术。
预测下一个机器人应用市场
以前手机不普及的时候,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现在我们会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那么以后机器人能否像手机一样普及,下一个机器人的应用市场在哪里呢?
Lan D.Walker教授认为,手机的发展是因为它带来的便利性,那么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能做人们不喜欢去做的、对于人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机器人能帮助我们去完成将具有很大的意义;
Heikki Koivo教授认为,下一个机器人的应用应该还是针对老年人,他举了芬兰的例子,在人口增长、社会老龄化的情况下很多老年人独居,需要陪伴,而现在可以实现的是机器人陪同聊天,下一步应该是机器人提供照顾的功能,他认为将会有前景;
刘雪楠认为,下一个机器人市场也应该是陪护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包含了智能+服务+机器+人,每一个词都需要我们去做相应的努力,而前三个词是传统工业机器人也具备的,而服务型机器人除了前三个词,还需要引入人性化,需要用文化作为支撑才能使得概念完整,中国目前需要几十万机器人陪同老人和孩子,目前我们看到的并不完美甚至是可笑的,但是我们需要过程,可以从老人、小孩的陪护开始启动下一个市场;
张建伟教授认为,下一个市场应该需要透明的可交互的伙伴,交互状态需要透明,于是机器人需要理解人是怎么学习和交流的,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除了展示,服务机器人的新应用有哪些
ZHANG HONG教授认为,现在已经有很多新的服务机器人出现了,比如清洁机器人,在日本,已经可以买到陪护机器人,对于未来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许人们可以从科幻片中得到启示;
刘雪楠认为,虽然目前服务机器人在形态上和人们的期待有差距,存在不完美甚至是可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场景中,服务机器人已经开始担当一定的角色,比如目前的导览、导购,在日本的卖场已经可以看到3C产品的导购机器人了,还有教育方面的机器人已有市场;
黄教授认为,围绕仿人这个话题未来还有更多的讨论,但是问题在于想让机器人作为人类依赖品,短期内实现很难,目前特定的人群会有需要,比如老人,还有部分期待提高生活质量的,诸如智力障碍的人等,这类应该是中国市场的关注点;
Heikki Koivo教授认为,人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对于服务型、医疗机器人不仅应该应用在家庭,还应该在医院、医疗机构里。
张建伟教授认为,机器人技术存在很高的复杂度,我们从解决技术难题开始,让服务机器人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功能也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
教育机器人会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么
ZHANG HONG 教授认为,机器人取代“部分”老师的工作会成为现实,目前很火的在线教育服务可以让学生随时找到合适的老师教授,说明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在减少,对于以后出现教育机器人相信也不远;
Heikki Koivo认为,现在,教育方式本身在发生改变,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未来的方向,小规模的高质量教育才是重要的,教育应该围绕这个方向来发挥作用,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教育不是简单的程序化工作,是一项需要体现教学思想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取代教师的职业不能简单而论;
Ian D.Walker 认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有针对的将不同的学生区分对待,进行引导,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目前使用机器人取代老师进行教学,更适合那些学的好的孩子,而人类的教育其实是关注学得不好的孩子,未来机器人在理解人的情感方面还需努力。
这些有力的声音围绕几个重要话题展开讨论,我们看到,目前服务机器人可以陪伴,但是自然讲话是困难,而公众对于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科幻电影中,于是和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网络聊天已经可以实现,但是情感交流上机器人还不具备,机器人应该是服务于人,而不是取代人、统治人,大家最希望看到的是机器人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帮我们做程序化的工作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使机器人在技术上能实现人文和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能否让机器人也能感知、引导人呢?
最后,几位嘉宾对于未来的机器人事业送出了自己的祝福。
张建伟说,让我们张开怀抱,迎接机器人伙伴;刘雪楠引用了习主席的话:“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主持人王业说,机器人的发展需要梦想,也需要扎实的努力。
台边的木爷
看完了,别忘记关注我们公众号哦,小编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