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中自视点 > 信息详情

智能制造能在中小企业落地吗?

发布日期:2015-12-15 来源:中自网 作者: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郭朝晖
   多年来,我一直在大型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从事创新工作,深知创新的艰辛、智能制造落地之难。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智能制造在中小企业落地非常困难。然而,一次亲身的考察,却让我改变了这个观点。
  在中原地区的一个县级市里,居然有一家中小型企业致力于建立工业4.0时代的样板工厂。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老板是不是被忽悠了?但我很快发现:老板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完全不像被忽悠的样子。于是,我带着疑问走进了这家工厂。
  这是家小型流程型企业由德国工程师设计。这基本上是个无人工厂:除了在成品装货和检验的环节,既看不到体力劳动者、也没有中控室。这样大胆的设计,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厂子里有好几个岗位,原来是人工操作的,现在改成了机器人。老板说:用一个机器人可以代替4个工人(四班三运转)。在工资福利高涨的今天,成本上是合算的。
  其实,我最关心的是:设备运转出故障怎么办?老板告诉我:产线采用了国外的高端设备,德国人设计了完备的报警体系,一旦出现设备问题,就会向技术人员报警。虽然没有中控室,但设备的运行参数都完整地记录下来,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回顾历史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另外,我还关心一个问题:工艺波动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吗?只检验最终产品质量会不会太晚了?老板解释说:质量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我仍然有些将信将疑:最成熟的钢铁企业尚有那么多质量问题,怎么能这么肯定呢?老板又解释说:我们对工艺参数放足了余量,原本烘烤4个小时就差不多了,我们则会烘烤8个小时而保证不会出事。而且,产品的毛利率很高,这点"浪费"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智能制造完全有可能在中小企业落地。但落地的成功是有条件的:该企业能够成功,本质上决定于经济上的合理性。而经济合理性要以产线、设备稳定可靠、产品质量稳定为前提。要满足这些条件,又必须以生产高端产品为前提。离开这些具体的条件,盲目推动智能制造的风险也很大的。
  这个例子还启发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任何新技术的采用,都要产生价值。例如,该厂实际上采用了大数据的思想。显然,在无人值守的场合下,这种做法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支撑了生产、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进,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该厂采用了机器人,是因为机器人的使用成本比工人更低。采用机器人完全是价值驱动的:事实上,该厂有一个工位并未采用机器人--该工位对应的工作8小时才发生一次,质检人员顺便做一下就可以了,多买一台机器人是不合算的。设计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结语:
  一提起中国的中小制造企业,似乎总是和低端制造、同质竞争、价格战等市场贬义词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在全球市场的历练下,慢慢地成为中国最有创新活力,最有发展潜力,最有百年老字号理想的市场活跃力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众多就业人员吸收的主要渠道。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中小企业的成功转型;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正是中小企业健康运营的表现。
  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来了解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截至2014年10月,全国按照企业注册的市场主体有1756万户,个体工商户4866万户,合计超过6600万户,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市场主体总量的99%以上;近年来,中小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中小企业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占了全部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的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部分中小企业经过创新成长为跨国公司,比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今天是中小民营企业,明天或许已是国际巨头。但是今天的艰难存活,成长壮大需要资本、需要人才、需要发展环境的宽容与支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过程中,正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而如何正确的走向转型升级,怎样走向转型升级,这里有人们的积极性、愿望和潜力,但是更在乎资本的投入,利润的回收,以及更重要的资金支持……有了这些,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才有基础,步伐将更大胆,更大步。不然,或许只是从一种低端走向另一种低端的转型。
TAG: 智能制造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浅析洛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下一篇:艾默生董事长范大为:中国经济增长是艾默生的机会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