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中心。然而,在新形势下,制造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体运营成本的压力,以及生产厂商对设备高效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使得自动化在国内制造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事实上,在“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大制造业企业开始采购焊接机器人以替代价格不菲的焊接工人;拓斯达新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自动化基地;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典型代表富士康更是雄心勃勃的提出“未来3 年增100 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力”。 一场自动化浪潮正在悄然来临。
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表示:“在中国制造事生存越来越难的今天,拓斯达自动化设备就是就是为生产企业降低制造成本,为此,我们将最节约成本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带给中国制造业。这是我们专注的领域。我们看重的是自动化设备在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
“用工荒”频频出现,劳工工资不断上涨,再加上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不断被压缩,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强设备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小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普遍共识。
IMSResearch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可编程控制器、机器视觉、人机界面、伺服和步进驱动器、中低压马达驱动器和工业计算机在内的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在2015年将会达到1311亿元人民币,整个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在12%左右。
近来,一股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正在席卷浙江、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引发各方关注。
据悉,仅东莞今年就将实施“机器换人”企业800家、技改项目800个,减少用工20万人;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作出规划,计划几年内就让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全市八成以上的制造业企业。
眼下,“机器换人”已覆盖电梯、电机、电磁线、纺织、木业等五大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些企业逐渐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用工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