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2010年、2011年,该公司的收入增幅分别是20%、106%和49.5%;净利润增幅则为59%、186%和54%。201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入调整期,增速回落,但海外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全球视野看,发展中国家的“潜力”一点都不比中国小。美国经济学家拉鲁什曾说,仅仅考虑到在整个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建立一个连接全球的“高速铁路网”,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就可能支撑数十年。
有研究者还建议,应设立“全球基础设施基金”,为全球诸多不发达地区兴建造福当地发展的“超级项目”。比如绿化撒哈拉沙漠,用于农业生产;喜马拉雅山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在乍得和刚果修建中非湖;在南美建造一系列水坝……这些项目大概能产生数万亿美元的需求,可以拉动全球制造业需求,并推动世界经济区域之间的平衡增长。
由此看来,目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只是起步而已,他们应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实业国家”。大航海时代以来的“资本全球化”,基本模式则是“少数剥夺多数”,中心的繁荣与安全建立在外围的衰落与混乱之上。未来,中国经济崛起有别于欧美等强权国家崛起的根本,就在于,这个由中国经济拉动的“实业全球化”,将在世界范围内重振实业,以真实劳动“为人民服务”。
笔者认为,以“实业思维”构建的中国道路,应该具有下述特征:
其一,实业为本,应成为国家强盛之基。就算是曾经坐享霸权和“货币红利”的美国,都在思考“实业回家”,中国更是毫无选择余地。实业领域不仅是国家力量强大之本,更是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部门。金融服务部门不可或缺,却总是少数人从事的行业,社会不可能靠美式金融资本那种击鼓传花的传销游戏维持。
其二,实业换资源,是中国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的产值2010年已超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以服装鞋帽、机械加工、电子类等为主,建筑业和大型工程是中国强项,这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与巨大的生产能力相比,中国是资源储备相对匮乏的国家,需要世界资源富集地区的支持,这天然构成了“实业换资源”的经济交流条件。
实业和资源,是真实财富的父与母,实业国家和资源国家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共同推进“实业的全球化”,大大拓展人类工业化的程度和深度,扩大文明造福于大多数人的广度和规模,这是一种区别于英美“军事-金融”占领模式的新路径,也是契合于中国国情和世界世情的现实路径。
其三,必须确立军事、金融领域的独立自主。中国反对军事掠夺、金融占领的路径,但反对如果只是一种姿态,而无实力做支撑,那么这种形式主义就会变成实质上的自我嘲弄。
今天,军工、航空、核能、太空技术等高精尖技术领域,不仅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巨大“牵引绳”,更是确保国内、国际经济平稳运行的“安全阀”,中国必须在这些高端研发和制造领域有所作为,才能避免晚清“猪肥了待人宰割”的命运,才能创建新的全球化模式。
三一集团起诉奥巴马,表面上看是“生意之争”,实质上是“道路之争”。一向高调的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这起诉讼案之前,曾总结了干实体经济的“八字方针”:实实在在,实心实意。
所谓实实在在,“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抓创新,实实在在地去理解和满足客户需要,实实在在地降低产品成本,实实在在地抓公司管理”,做实业就一定要“很实在”;
所谓实心实意,是要认清干实业,有很长的“路径依赖”,打造一个品牌需要很长时间,产品开发也要好多年,“不能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不能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这恰好点出了中国企业的国家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实业为本的中国企业,不应该只是利润机器,更不应该陷入金融泡沫的虚拟幻觉,而是要成为塑造和传播实业价值观的“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
在“走出去”战略中,中国企业是播种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要成为中国推进“实业全球化”的排头兵和先锋官。这正是“中国道路”的战略诉求和文化主张。
正如李才元所言,现在应提出“新实业救国论”:中国企业在全力加强自身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必须放眼全球,在更大范围内,尤其在亚非拉等“友好”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企业展开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本土市场是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据地”。起诉奥巴马之后,中国应该反思,是否有必要在自己的家门口和自家的院子里,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以有针对性的“反制”?
毕竟,推进“实业全球化”是一场攻守平衡的持久战。中国当然要向美国学习:既然可以“请进来”,也可以“送出去”。事关国家利益和全球福祉,我们应该要分得清“谁是客人谁是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