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2011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从500台增长到约50000台,增速之快令人关注。
人口大国将成为第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国
我国从2004年起开始遭遇招工难的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五年前一个熟练工的薪水不过1500元/月,现在3000元还是招不满。”上海明天纺织制衣公司总经理徐仁明谈起招工就发愁。
钱不是唯一的问题。很多企业家发现,对于大量的80后、90后来说,对单调、枯燥的工作,再高的薪水也没兴趣。
在人口红利不再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代工巨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提出了“三年百万台机器人”计划,颇具震撼效应。
郭台铭确实点中了国内制造业的一大核心问题。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贵玉近日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重振制造业,机器人应用是重要推手,“我们在欧洲考察时看到,像德国双立人刀具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开始引入机器人生产,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提醒。”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尚玉英表示,目前热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内容是智能化、数字化制造,这两大特点机器人都具备。工信部在《智能制造装备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专家组组长赵杰表示,当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仅次于日韩居世界第三,增速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的机器人密度还很低:以汽车业为例,日本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为1710台,我国仅90台。“随着传统产业需求的增加和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预计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3.2万台,位居全球第一。”
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
在某些制造业如汽车生产中,机器人在焊接、喷涂和搬运等环节得到了示范性的应用。如果是一般的制造业,机器人的替代前景如何?
德国库卡机器人关键技术工程师饶楚说:“原来使用机器人,多半是太累人不愿干、或是太危险人没法干的领域。现在正朝着节约成本的方向发展。”
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工人工资超过4000元/月时,机器人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
我国机器人第一股——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助理谭学科支持这种说法。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焊接作为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工人工资很容易达到4000元/月。一台焊接机器人目前售价15万左右,一般能抵3个工人,如此算下来和人力成本相当。考虑到机器人的使用寿命至少3—5年,成本优势就更明显了。
瑞士史陶比尔精密机械公司区域销售经理刘阳则认为,单个机器人难以发挥作用,需要辅助设备组成工作站才能用于工业生产。“现阶段多数领域用机器人还是比人贵。要想形成明显替代关系,近三年不现实,但在十年这样的长周期里确实是一个趋势。”刘阳说。
替代信心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机器人价格与人力成本“此消彼长”。五年前一台焊接机器人售价50万元,现在降到15万元。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二是机器人不会疲劳,也不像人有情绪波动,其生产的产品质量一致性更高。实践数据显示,在电子产业打磨抛光环节引入机器人后,产品优良率从87%提升到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