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日益成熟的新基建和区内已有的4000多家数字化企业基础,普陀大力营造数字化转型氛围,促进本土乃至长三角范围内有需求的传统企业和具有数字化产品供应能力的企业共创共赢。普陀还依托“L”形数字经济带不断提升数字产业集聚能级。1—7月,普陀区智能软件领域产值增速同比超过84%。
政府搭台,数字化产业群初步形成
施耐德电气位于普陀区内的上海物流中心,是施耐德旗下最大的物流分拣中心。每天,来自全国各个工厂的成品都要在这里进行入库存储、分拣发货。
近年来,随着客户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订单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在传统的思路下,如果要提升发货的效率,工厂只有增加人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普陀区牵线搭桥,介绍施耐德电气与同在普陀经营的中国移动展开合作,充分优化了仓库的管理方式。
“把2万平方米的仓库想象成一个高速公路,原先我们十几辆叉车同时开出去取货,大家谁也不知道对方走的什么路线,经常因为‘撞车’不得不调头、变道、走回头路等,费时费力。”施耐德电气中国区供应链绩效及数字化副总裁顾俊说。
在数字化手段下,仓库内每个叉车工人的位置得以精准定位,而且出发之前系统就可以给叉车规划出最优路线,保证效能最大化。“过去物流方面可能需要十几个人同时工作,未来可以逐步减少到十人以内。”
普陀区相当一部分工业、服务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了经营的提质、降本、增效。这背后,普陀区政府作为“店小二”搭平台、牵红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普陀区天地软件园南园,是一家工业数字化技术服务商,致力于推动工业控制安全领域的国产化技术替代。
落户普陀以来,企业的拳头产品之一,用于保证嵌入式软件代码质量的智能化单元测试技术,已经在上海的轨道交通领域逐渐铺开,成功替代了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外技术产品。
公司董事兼总经办主任杨昆告诉记者,公司落地以后,正赶上普陀建设了全市首家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示范区的建设与我们企业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为了进一步实现相关产业的聚合,让普陀成为未来全国工业安全领域的高地,区里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载体和发展空间,我们也顺势为普陀引入了近3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
杨昆说,如今这些大大小小的工业安全企业集聚在一起,相互支撑拓展业务,共同组队进行科技攻关。“这将极大促进工业安全产业链协同,为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有利于民族工业进步和发展。”
截至目前,普陀产业数字化的转型趋势不断凸显,与此同时,数字化产业群也初步形成。今年1-7月,普陀全区智能软件领域区税达到6.12亿元,占比接近10%。数字产业,已成为普陀区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
规划明晰,提升数据赋能质量水平
今年5月,普陀对外发布了其数字化转型创新的新成果:海纳小镇。这一位于真如副中心核心区域的空间,被定位为又一个数字化产业创新策源地,将从引擎企业和服务平台、科创孵化、科研院所资源、生活休闲配套等方面,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事实上,普陀从早期建设发展天地软件园等数字产业载体至今,普陀沿沪宁线一带已不断布局衍生出多个经济数字化发展的空间,并逐渐形成“L”字形。
“L”形数字经济带短边的一个端点,是2019年在普陀揭牌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这个中心致力于在围绕数字经济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科技领域展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智库研究、人才培养。
“L”形数字经济带的长边,分别坐落着桃浦智创城、未来的海纳小镇以及环华东师大智能教育科技产业园。三个节点也分别以前沿科技孵化、数字之城建设、智能教育探索为己任,扩展了“数智普陀”的内涵和外延。
今年以来,普陀以“整体有推进、年度有重点,一年一提升、三年见成效”为原则,设计了“数智普陀”的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已率先征集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发布数字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清单和需求清单“两张清单”,精准对接供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型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同时,着眼推动数字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普陀也从产业、科技和人才三个层面,出台普陀区服务企业发展工作、支持科技创新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等3个《实施意见》。
普陀区领导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要把现有的基础条件搞清楚,把已有的资源力量整合起来,找到独特优势,集中力量锻造长板,补足短板,提升数据赋能质量水平。
普陀区计划,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聚焦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产业,2022年形成数字化转型下的“有效市场”,重塑数字化工作机制与流程,破除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障碍。争取到2023年,数字化政策体系得到充分完善,产业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