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朱兴明“吹”了18年,汇川技术的“气球” 能有多大?

发布日期:2021-04-12 来源:华夏时报作者:网络
   2021年,距离来自华为的精英们成立汇川技术,正好18年。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总结汇川技术的发展用了两个字“神速”。

  这“神速”的18年里,被誉为工控圈“小华为”的汇川技术拥有了许多标签:国内最大的中低压变频器与伺服系统供应商,行业领先的电梯大配套供应商,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系统领导者。

  “企业发展就跟气球一样。你必须使劲往里面吹气,靠空气热力学的压力把这个气球胀大。”朱兴明曾对媒体这么说过。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业绩对赌的压力,外延并购的副作用阵痛,毒瘤般的商誉计提减值都让人望而生畏。

  尤其是近十年,在汇川技术毛利率呈现不断降低趋势的情况下,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还要打入细分市场腹地,做到协同增长需要时间和功夫。

  眼下,汇川技术竞争优势仍在持续积累中,完整的“护城河”并未建成。至此,一个声音传来,汇川技术的“气球”会吹破吗?

  “华为系”的创业

  真正读懂一个企业很难,但厘清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企业的战略布局和长远发展有着莫大帮助。

  工控圈内,汇川技术号称“小华为”,被追捧者视为A股最有华为基因的上市公司。所以想要理解汇川技术,要先从华为说起。

  2001年,资本寒冬中的华为为了求生,将安圣电气100%的股权出售给美国艾默生,随着这一次“断臂”,正式掀开了国内自动化公司草莽创业的浪潮,时任安圣电气变频器产品线总监的朱兴明置身其中。

  朱兴明是华为工控创业大军中举足轻重的一位。在安圣电气被转让后,他选择离开,并自己创业。当时出走的核心人才后来在资本市场建立起了所谓的“华为系”,汇川技术也在其中。尽管朱兴明不是创业最早的,可他却走得最久,走在最前头。

  2003年,朱兴明及一起从华为走出的精英们创办了汇川技术。在汇川技术19位发起人中,有16位有华为的工作背景。他们中有从事研发的,有从事销售业务的,也有从事供应链管理的。

  创业不易,世人皆知。在低压变频器的突破给汇川技术带来了第一桶金,21世纪初,外资垄断了国内的自动化市场,汇川押宝矢量变频,推出了NICE3000电梯一体化控制器,把设备现场安装工期缩短了一半,精准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借助当时国内房地产“火山爆发式”的发展,汇川技术凭借配套设施电梯产业的崛起,赚了个盆满钵满。当下,中国每四台电梯中就有一台电梯是安装了汇川的控制器。

  一直到现在变频器仍是汇川技术赖以生存的业务。2017年至2019年,公司低压变频器市占率从11.4%提升至14.9%,中高压变频器市占率从2.6%提升至10%,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若说变频器是“第一春”,那么汇川技术的“第二春”从进军伺服系统开始。2008年,公司将伺服系统提升至核心战略地位,并开始拓展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业务,2013年公司通过收购宁波伊士通加强电液伺服竞争力。以2018年为例,其伺服业务实现收入12亿元,较上市时增长逾10倍。

  但由于自动化行业存在大而散的行业特征,单一产品不足以支撑一个企业永远的成长。

  由于工控产品的下游几乎涉及到所有工业生产,因此工控企业拥有横纵扩张的能力和动力,汇川技术进军伺服系统就是建立在这种逻辑上。

  投资步伐逐渐扩大的汇川技术正在吹更大的“气球”。2014年,汇川技术通过生产机器人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方式进入机器人领域,布局的核心部件包括控制器、机器视觉,机械传动部件、高精度滚珠丝杠;2015年10月,汇川技术收购江苏经纬51%股权,进军轨道交通市场,苏州经纬技术来源于捷克的斯柯达电气(SKODA)。

  除工业机器人和轨道交通牵引系统,新能源是汇川技术很早就笃定的赛道,是该公司“双王战略”——“新能源汽车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的重要血肉。

  汇川技术2008年开始进军新能源车电控领域,随着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爆发,迅速斥巨资进入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形成“电机+电控+变速箱”的动力总成系统能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最大份额的供应商。近日,汇川技术正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内部重组的事项。

  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定位服务于中高端设备制造商。通过国产替代及品类扩张,汇川技术实现了过去18年的高速成长,形成通用自动化、电梯、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轨道交通等五大板块业务。

  18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个时长不算短,但若以人类的年纪换算,18岁的汇川技术正值花季。据2020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去年营业总收入115.09亿元,同比增加55.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0.85亿元,同比增加118.98%;基本每股收益1.19元,同比增加105.17%。

  但是面对业绩对赌的压力,外延并购副作用带来的阵痛,延续上述辉煌的想象空间有限,以2020年爆发式增长的业绩为例,汇川技术在去年营收增长56%,净利润翻倍,这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就,譬如工业复苏周期,百思特的并表,疫情的红利等。

  从120亿到1500亿市值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客户,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企业有且仅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营销,二是创新”。

  创新是汇川技术的灵魂,多年矢志不渝的高研发支撑着汇川技术走到今天。近五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每年都维持在9%以上,但或许也是由于这种研发投入,汇川技术自由现金流并未随业绩同频共振,而是呈现出一定波动性。

  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保住人才不流失,朱兴明把汇川技术打造成了一个“财富分享的公司”,也就是利益共同体。汇川技术上市以来,通过多轮股权激励绑定核心管理与技术人员,其中第三、第四期股权激励依旧处于实施状态,第五期股权激励也刚开始。

  关于营销,朱兴明曾说过,“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对外的张力一定是来自于营销,来自于市场,如果一个公司缺乏营销,缺乏独立的营销能力,这个公司是长不大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很多人认为这个车头应该是老板,其实不是,从一个公司的架构来讲,这个车头一定是个组织,这个组织就是营销,只有一流的市场才能造就一流的增长。

  在他看来,未来才是趋势,未来才是大市场,未来才是中国制造需要的东西,而营销是一个企业增长的源泉。朱兴明曾透露,从他创业到现在,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个月都要接触大量的客户,每个月必须要跟八个以上客户的董事长见面。

  基于营销与创新的两板斧,近十年,汇川技术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26%,利润复合增长率20%(仅剔除百思特的并表影响)。

  这一种业绩的表现传递到了二级市场,汇川技术作为一个大牛股,上市那一年,汇川技术的营业收入仅6.7亿元,利润也仅有2.2亿元,市值仅约120亿元。如今,汇川技术市值达到1569亿元,市值增长了十倍之多。

  汇川技术的股东数从2015年以来,长期维持在两万到四万之间,企业最新股东数为37800位。汇川技术4月2日股价为91.26元/股,有分析人士说,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股价较高,缺乏安全边际。

  眼下,汇川技术竞争优势仍在持续积累中,完整的“护城河”并未建成。对于汇川技术来说,公司若要持续地保持优秀,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和资本投入。

  以核心部件见长的汇川技术,面对行业周期存在不确定性,经历了18岁成人礼后,企业发展的“气球”能吹多大?这是一个考验耐心与技巧的故事,需要时间才能述说。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