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新松机器人:“智”高气昂 领跑机器人马拉松

发布日期:2020-11-13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网络
   外形小巧的复合机器人,如精灵般在半导体工厂里“舞动”;支持狭窄巷道作业的转运机器人“大力士”上下自如,移动灵活;三合一协作机器人涂胶、搬运、拧钉“一心三用”,成为机器人中的“劳模”。更吸睛的莫过于正在为来往观众调酒的双臂协作机器人,机器人“调酒师”根据用户订单完成相应分层鸡尾酒制作……近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新松机器人“智”高气昂亮相,轮番上演“十八般武艺”!
 
  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中科新松立足上海,扎根浦东,柔性协作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轻载复合机器人、移动双臂协作机器人、乒乓球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机器人产品累计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3000余家国际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
 
  南下上海迎接机器人2.0时代
 
  第一财经:欢迎中科新松总裁杨跞先生做客第一财经。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初心,中科新松为什么把总部选在上海,又最终落户浦东?
 
  杨跞:以前的机器人都是机械和电子,所以要素都集中于北方的重工业基地,而新一代的机器人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需要融合更多的专业领域,更多的专业人才。所以公司2009年上市以后就在讨论把未来这个点建在哪里,当时规划了几个地方,有一个观点就是机器人这个行业往下发展,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区域的GDP必须是一个比较高的状态,这样更容易支撑产业创新。按照这种观点,长三角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点,再往下论证,长三角的核心在上海了,我们也希望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够带动我们新一轮的发展,所以选择了浦东。
 
  成立于2000年的新松机器人,隶属中国科学院,本部位于沈阳。2014年,旨在形成对国内南方区域以及海外市场的覆盖,沈阳新松机器人南下上海,落户浦东金桥,设立国际总部,与原先在沈阳的总部形成“双总部”。之后,新松机器人继续加码浦东,2018年,新松在上海临港的产业基地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新型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核心部件的中试、生产。同时,新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新松工业4.0综合研究院也在上海成立。
 
  第一财经:你们做了一个主动的选择,落户上海,扎根浦东。在您看来,浦东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机器人行业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杨跞:机器人分成两个阶梯,第一个阶梯叫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了,国外很多工业机器人企业都在上海落户。第二阶段是新一代的机器人,对新一代机器人来讲,上海包括浦东有很好的集聚要素,为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撑点。从浦东迈向全国,我们认为这是新一轮机器人发展的路线图。
 
  第一财经:新一代的机器人和传统的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杨跞:按照我们理解,机器人它必须可以交互。跟人有效的交互才能称作新一代的机器人。早期的机器人是按照一个程序编码,不断地重复一个程序,它是单向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会发现,它不能够感知外部的变化,可能前面出现一个障碍物,都是很大的伤害,如果这个障碍物是人,就带来人机安全的事故。所以传统工业机器人我们要把它关在笼子里,它在笼子里日复一日地完成单一的工作。新一代机器人它是和场景交互在一起的,它有了外部感知功能,能够有效应对,那么就能跟外部的环境共存,这个就是2.0时代的开始。
 
  第一财经:在2.0这个领域当中,中国还是领先的对吗?
 
  杨跞:目前很多的环节是绝对领先。举个例子,机器人跟人一样,关节越多越灵活,我们传统的机器人都是六个关节,六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不够的,这个时候我们增加到了七轴。国际上目前比较稳定的产品线,只有中国和欧洲。对于精度来讲,我们目前的精度是0.02毫米,相当于一个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国际上的一些品牌只能到0.1毫米。还有就是架构,你的架构决定了你的动力。这些参数中国都有绝对的优势。
 
  第一财经:刚才您所讲的是关节数,从六个关节到七个关节,在我们看来的话,也就多了一个关节,这很难吗?
 
  杨跞:七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机器人讲算法,通过算法来操控机器人。轴数突破六轴以后,它的解析难度就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一个非常大的跨越。我们其实在上海开发七轴机器人的时候,初衷是它一定要拟人,人在非常复杂和狭小环境下,有很好的适应性,当机器人走到各个场景的时候,它的轴数决定了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假设做手术,六轴以下它是没法做的,达到不了这个位置,那七轴是一个必需品,甚至更高。
 
  第一财经:在互联网领域当中有一句话叫做,今天的最佳表现就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杨跞:是,我们每一次在研发上的任何一个突破,其实都是明天的一个起点,我们最早做六轴,后来从六轴到了七轴,现在我们从七轴又有了跨越,我们变成双臂。以前只有一个胳膊嘛,以前是维纳斯是吧?双臂使用过程中,你会发现应用场景突然出现了质变。因为人左手和右手做不同的工作是非常难的一个挑战,以前看武侠小说,左右手互博对吧?但是对机器人来讲,它就可以一心二用,做很多的事情。
 
  借船出海实现弯道超车
 
  第一财经:未来值得期待的,有没有什么能够具象化的产品或技术?
 
  杨跞:刚才我们一直在讨论机器人怎么工作,机器人其实不仅仅在工业,它更多的时候是跟人结合,生活在人身边。举一个贴近民众的例子,今年我们推出了乒乓球发球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在一个体育场景里跟人共存。这种情况下它对人动作的感知,然后营造一种有效的竞技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其实是这几年机器人技术突破以后,到人身边更直接的一个体现。
 
  第一财经:但是从我们的理解角度会有一个疑问,我们觉得能和人对打的打球机器人高级,发球机器人只是发一个球,好像没有那么高级。
 
  杨跞:高手在打球的时候他看的是动作,不仅仅只在看球。假设我们把球吐出来的时候,没有这个动作,其实球在飞行过程中,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旋转方式,你在跟它衔接过程中就不是很舒服。而发球机器人是完全按照人的方式来进行,你看这个机器人,相当于跟它互相打球。另外,因为结合更多的新技术,可以把球的很多参数分析出来,那再把人的动作分解出来,就可以从侧面提醒你怎么应对会更好,它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的教练体系。
 
  第一财经: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水平重要的标志,对于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在您看来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杨跞:机器人是高端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工业技术、传感技术,新材料技术,最终都浓缩在机器人上。当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能够稳定的大规模生产机器人,就意味着它这个工业链条确实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能够从侧面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生产能力。十几年来,中国在快速追追赶,包括加工生产、新材料开发,甚至操作系统的这部分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你会发现自主品牌的机器人在更多的场景被用户所接受。而且随着中国人对自己应用上的痛点理解更直接,你会发现自主品牌机器人也会用起来更顺手。这些年自主的机器人确实可以和国外的品牌同样来面对更多的场景,甚至还有一些突破。
 
  第一财经:我们再来说说公司落地的浦东,浦东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地,这样的定位和布局会给新松机器人未来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你们如何依靠这个定位来更好的发展?
 
  杨跞:在打造智能制造的战略高地的过程中,很多的场景会出现,一个个新的场景对于新的技术来讲是一个个试验田,场景的更新,场景的开发,对于整个产业来讲是一个真正的爆发点,使新的产业能够得到高速的增长。我们只有不断的试错,才知道不足在哪儿,那迭代速度就会加快。所以浦东的定位,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福音。
 
  立足于智能制造的战略高地上海,新松牢牢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C位”,凭借技术创新与研发,多次打破国外垄断。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工厂所在,也是中国唯一的七轴机器人生产基地。新松2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每个产线都是非标准化的,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调整,这个车间更像是无人工厂的“试验田”,各种自动化产线经由工程师细心照顾、培养,最终输送到工业制造的各个场景中。
 
  百川归海追逐家国梦想
 
  第一财经:你们在浦东落地时间不算长,从2014年到现在是6年,6年的感受如何?
 
  杨跞:六年期间,我们完全从零开始,建了整个一个园区。中国很多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营商环境,2015年开始我们在上海做了一个机器人大赛,在提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区领导非常有效的支持。我们已经连续做了五届,从开始一个小范围的比赛,到现在参加的海外团队超过三分之一。你会发现,想法出现以后就得到支持,而且把它快速推动起来,浦东给我们提供了切实有利的支持。从环境来讲,我们这个行业,大量员工都是非上海人,他们能不能快速融入到上海对企业的稳定很重要。我发现他们融入的速度非常快,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其实非常关心,提供很多的便利条件。不仅仅是在新松的新上海人,在整个浦东地区,大量的新上海人都对浦东有一种亲切感,而且确实,在这里很多的梦想都能够快速实现。
 
  第一财经:包括您本人也是新上海人。您在浦东工作、生活的这些年,个人感受是什么?
 
  杨跞:企业创造平台,让每个员工有归属感。一个城市也是这样,它构建的平台更大,能够让更多的企业有归属感。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到了浦东,在这个平台之下,只有努力的快速往前走,完成我们制定的每一个路线图。
 
  第一财经: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你们有什么样的展望?
 
  杨跞:机器人已经开始走向大众的身边,后面是要进一步来探讨,人的社会和机器人的社会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合,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完成,这是我们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第一财经:对于未来的上海,未来的浦东,您有什么样的期许?
 
  杨跞:很多时候大家在讲“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浦东的贡献”,你到真正想形容的时候,发现没有词可以来形容,因为觉得所有的词都不够。作为浦东的企业,作为浦东的居民,我们希望浦东依然维持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更多的不可能在浦东变成可能,浦东是每个人梦想实现的地方。
 
  原沈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已故的蒋新松先生,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1977年,蒋新松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带到了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上,在他和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被列入中科院1978年至1985年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由此拉开了序幕。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首航成功……蒋新松先生为了让我国工业尽快进入机器人时代呕心沥血。他的学生、继承者曲道奎先生,以老师的名字把公司命名为新松机器人。如今,新松的机器人事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不断刷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纪录,领跑机器人制造的马拉松竞逐。从沈阳,到上海,伴随着浦东智能造的蓬勃发展,循着一代代科学工作者的精神灯塔,正在乘风破浪走向世界。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