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面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小企业具有旺盛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但是普遍缺乏创新资源和配套能力。学校整合校内相关学科力量,成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入市场机制,突破传统的技术转让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向的针对性的服务。学校的“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同时也确保了科研工作的市场价值。
三、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对接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人才,基础在教育创新。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增长较快,但适应科学前沿和产业高端创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到2015年,我国仅在装备制造、信息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就需要新增100多万人。
突出的供需矛盾,使我国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日益凸显。在产学研用结合中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1.改革评价机制,激发产学研用主体的深层内驱力
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企业的内驱力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障碍。高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的内驱力不足根源于办学思想、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一些教师只看重科研论文、专著和获奖,并不关心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价值一些高校只关注政府纵向课题项目及经费、学术理论水平,并不关心企业市场需求、横向课题研究。这种评价体系必须改变,要像重视科研的学术含量一样,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产业化前景、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在评价高校及教师中的地位和考量。具体说来,就是将科研成果市场应用效益纳入高校科技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将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市场适用性及发展前景作为成果审定的重要指标,将产出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作为高校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将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高校特别是以工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的重要指标。从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责任上,提高主动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
企业的内驱力不足主要是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短平快”,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缺乏耐心,对依靠科技人才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对此,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淘汰产能落后、科技创新差的企业,使企业对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渴求成为其主动参加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层内驱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宣传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意义,通过政策支持,氛围营造引导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院合作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如宝钢成立“产学研合作推进会”,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去,先后在国内几十所高校“巡游”,他们带去的“宝钢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宝钢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以及IF汽车钢板、管线钢等项目,都是长期战略性产品。2008年29个重大产业化科技攻关项目启动,在未来3年内将获总经费超过100亿元。在这些项目中,宝钢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