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人口老龄化综合影响带来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已经是老生常谈,加上制造业产业升级需求,政策方面的明显偏向,机器人应用成为许多企业的转型选择,这是机器人行业近期爆发的刺激因素,也是概念股近期持续大涨的根本逻辑。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密集的政策端很明显在大力鼓励发展机器人产业,拟推动机器人产业在“十四五”时期迈向中高端水平。
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自然会嗅到动向,在机器人的产销量方面,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同比增长44.9%,从2016年以来连续六年增长,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超过16.8万台,位居世界第一。有机构预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2025年分别突破580亿元、1000亿元。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也经历过很长一段“至暗时刻”,2011年之前,市场被外资巨头垄断,国产机器人产业化还带着几分“痴人说梦”的味道,盈利的主要还是给外资代理和系统集成,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2020年,国产机器人开始追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龙头老大,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加速向大陆转移,外资品牌动摇,二线品牌相互整合,进入了重新洗牌的时代。
此前,受制于减速器、伺服电机与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将智能装备板块列为作为战略性发展产业,同时不断布局零部件业务,使得各公司业绩成长性不断增强。
在制造业复苏,工业自动化需求开始修复,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随着机器人行业全面复工,工业机器人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一,制造业整体复苏,机器人需求旺盛;二是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高景气下游企业的扩产。
从高景气下游的需求看,锂电、光伏等领域正处于产能扩张阶段,配合疫情导致海外企业发货困难,主要外资难以应对的环境,国产替代加速渗透进来。有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合计超过40%的“四大家族”总部及重要工厂均位于上海,一二季度受影响明显。但是,国内机器人本土化供应相对完善,对海外依赖性减少,配合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积极调整,及时填补上了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高增长下游需求缺口。
6月28日,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发布了关于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总价值约为339亿美元,到2026年可能达到610.9亿美元。
而就市场的地域性分布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最高的市场,占全球市场销量的近43%,也是近年来销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在过去五年中,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明显加速。
未来,随着制造业转型的的进一步发展,制造能力将有更高的要求,机器人在更高性价比、更自主、更灵活、更协作、更强适应性的变革之下,打开更多市场,预计在2022年—2026年期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会以12.5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除了市场变化,在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在机器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将进一步刺激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工业领域市场需要引入高质量、不断创新的智能机器人,这就对复合型的机器人、综合性的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当然,后疫情时期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在汽车和电气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医疗等各个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都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