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互联网传统的入口思维不同,物联网,不再强调用户终端的交互,而是转而关注感知层的运用。实现设备自动、智能地为人服务。
1990年
物联网之父,时任宝洁公司品牌管理的Kevin Ashton,首次引出这个概念。他独具创新地改变了传统零售商利用条形码管理库存的模式,在产品包装中装备带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通过无线网络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从而实现实时准确货物更新。这次偶然,吹响了物联网的号角。
2005年
英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闻出感染了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患者的“电子鼻”。这种电子鼻的体积大约有两台电脑显示器大小。随后,2010年以色列科学家研发出“电子鼻”,只要通过简单的呼吸测试,就可以查出肺癌、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这次研发,标志着生物传感器在物联网的华丽转身。
2014年
Google 以32亿美元收购Nest公司,打响了智能家居产业的争霸赛。Nest里面集成的传感器,能够不间断地监测它周围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等环境的变化。Nest还具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可以判断房间中是否有人及人是否有移动,并以此决定是否开启温度调节设备。如今Nest及旗下智能摄像头Dropcam,已经和智能门锁、电灯、电扇、汽车系统等数十件产品开始联动了,其无感化控制让人们体验真正的智能生活。
2017年
除了Amazon Echo语音助手和Amazon Dash Button,Amazon 首次推出 Amazon Go, 打破传统零售店的销售模式,打造第一个概念性实体店,让购物变成了一种无需排队,无需结账,直接走人的享受。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最前沿最时髦的技术都在Amazon Go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是这些高科技,让亚马逊股票稳步上升,6月2日,市值超过4800亿美元,让其创始人Jeff Bezos,超越Warren Buffett, 成为全球第二首富。
物联网的应用也远远超过了以上罗列的几个领域。小到家居、汽车、大到通信、军工、航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物联网做不到的。
毫无疑问,物联网的盛行,孕育了无数的科技创新,财富创造的机遇。从无人机到共享卫星,从传感器到智能芯片,从汽车到军工,捕捉准确数据,分析数据,并运用落实到实际生活应用场景,是物联网IT创业者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然而,随着设备的无缝对接,数据的精准分析,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前不久,风靡一时的勒索病毒”WannaCry”更是将物联网的安全隐患暴露无疑。任何相互连接的设备,都可能成为病毒袭击的入口。在2016年的DEF CON,全球最大的安全会议之一,披露出来自21个生产商的23个物联网设备,具有47个安全隐患。研究人员展示因为物联网的便捷,黑客也无处不在伺机寻找袭击对象,汽车,竞选,电站,甚至个人家庭也成为了最不安全的场所之一。你的智能设备可能正在监视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浑然不知,即便侵权,也无法得到法律保护。在便捷和隐私之间,你又将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