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品牌资讯 > 信息详情

疫情+发展“双考” 能否将制造业推上“云”端?

发布日期:2020-03-25 作者:网络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各行各业骤然刹车,身处其中的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被巨大阴影笼罩。“封城”“封路”“延迟开工”等防疫对策与“按合同节点履约”的制造压力,拷问着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制造产业。
 
       与此同时,为防控疫情提供“智慧”支撑的先进技术,则不断彰显科技的力量: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疫情下应用场景爆发,“云监工”“无人机硬核喊话”等科技催生的新生事物争相夺人眼球。
 
       制造业领域,尽管工业互联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但工业互联网助力复工复产的溢出效应则不断显性。疫情与发展,对传统制造业的痛点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在少人甚至无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工业的正常生产。只不过在“双考”之下,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促使更多的人思考这个问题。那么传统制造业能否直面现实痛点,依靠工业互联网的力量完成自我发展,自我救赎?
 
       “堵点”升级
 
       疫情笼罩下,人员、物流、供应链、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停滞让制造业的产能恢复面临着诸多挑战,也暴露出我国制造业的普遍现状:大部分制造企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链协同能力不足、数字化支撑能力较低,不仅仅日常效率低下,更难以应对突发状况下发展的“大考”。
 
       以疫情期间紧缺的口罩生产为例,由于疫情突发恰逢春节假期,生产人员不足、上游供应断裂导致产能未能得以及时释放,加之需求骤增、消耗迅速,供需矛盾突出。即便是政策不断向疫情防控所需用品制造企业倾斜,“口罩荒”依然一直蔓延至今。
 
       随着全球化、社会产业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企业外部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巴菲特说过,“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实现柔性协同生产、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甚至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提高应对外部不确定的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云”“边”协同
 
       天平的一端,是传统制造业的复工复产难,另一端,则是拥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基础的制造企业面对疫情的从容生产。
 
       在疫情的“放大镜”下,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业链协同差、智能化程度低”短板暴露无疑,而与制造业密不可分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一方面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另一方面依托工业互联网作为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全面连接,利用其在万物互联、信息汇聚、优化调度、异地协同、远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制造业在疫情期间正常运转。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实现云边协同、智能生产、远程运维,推动生产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借助工业互联网海量数据,实现供应链内信息数据流通,提升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扶持”加码
 
       基于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近期,国家层面相继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提出要求: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2月22日,工信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2月24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产业链协调,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支持疫情科学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破局”之路
 
       无论是企业自身转型需求,还是特殊时期国家政策层面的倡导,都在积极驱动着制造业实现“云”与“边”的协同。
 
       经此一疫,或许更多的制造企业可以意识到,改变目前传统生产方式与产业形态已迫在眉睫。从当前看,工业互联网可有效推动疫情防控,加快企业复工复产;长远来看,它将推动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最终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产业生态。
 
       疫情是危机,也是转型机遇。对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只有依靠新兴技术,对生产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在任何突发的市场变化中都能做到成竹在胸。
 
       写在最后
 
       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但另一个角度,也给了我们珍贵的反省契机。疫情防御与发展大考双重压力之下,倒逼制造业进行产业模式大变革,加快补齐智能化、数字化短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或许经历疫情的全新洗牌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反而迎来脱胎换骨的成长。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