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工业机器人爆发式增长背后存隐忧

发布日期:2014-11-17 浏览次数:60247 来源:原创 作者:汤家全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我国劳动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几年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将达百万台。

  有媒体报道,去年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而近几年我国沿海招工越来越难,中国人口结构带来的红利也迎来了拐点,再加上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被喻为工业机器人发展元年!据测算,到2016年,工业机器人投资可在当年收回全部成本。除此之外,机器人还可有效提高生产工艺的精密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产品品质的一致性。总之,工业机器人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工业机器人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有毒、有害的工种由机器人担当,从而避免尘肺等多种职业病对人体的侵害,以及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例如作为制造业自动化第一品牌的广东拓斯达,通过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和整厂自动化方案规划在汽车行业、电子产业、注塑行业、医疗行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其中,中央供料系统采用工业电脑自动对所有机台进行集中控制,实现了对所有用料单元的24小时连续供料作业,具有多种监控及保护功能,工作安全可靠,是企业实现无人化工厂的核心前提。

  然而,面对“机器换人”各种显见的红利背后,隐忧正逐步浮现。机器智能化了,工人技艺能否相匹配?“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是否会变成带着荆棘的冠冕?

  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需要高素质的一线工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能否实现按需培养?且不论过去几十年间,社会公众对产业工人的态度几经反复,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参差不一。近段时间来,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活跃的社会化培训组织,尤其是一些仰赖个人魅力成长的部分培训机构,因创办者个人原因连遭打击,争议缠身。

  “工业机器人”的操作者尚待培养,制造者同样面临刻苦攻关。据媒体报道,去年销售的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中,中国制造的尚不足万台。面对领跑多年的欧美制造商,后起的中国企业并无多少优势可言,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仍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将继续成为“工业机器人”的刚需市场,但留给中国机器人制造业的时间并不宽裕。

   尽管市场前景如此广阔,但业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后可能带来的问题仍值得警惕,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不断发展,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为美国制造业回流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旦工业机器人技术实现普及,国外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届时,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二是工业机器人一旦完全私有化,就将成为企业主独享的生产工具。从全球范围看,工人大量失业,财富流动停滞等问题可能接踵而至,对社会结构可能形成较大冲击。

  而当前摆在我国面前的首要问题,则是解决同国外的技术差距。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地位。

  放眼海外,传统机械制造强国正力图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入机械制造。如德国在去年推出“工业4.0”战略。如此关键的国家发展战略,所倚靠的正是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

  机器与人,虽是老生常谈却历久弥新。“机器换人”说明社会在自我革新中不断前进。中国虽贵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但仔细剖析,我们想真正拥抱“机器人大潮”,要任重而道远。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