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鸡肋!中国多晶硅产业现实写照

发布日期:2013-03-28 作者:网络
 

  2011年始,多晶硅价格下跌比预料中更快,产能释放比想象中大,出货量降低亏损出现,连环反应逼迫企业不得不停产,中国多晶硅企业正经历一个进退维谷的“鸡肋”时代。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选择放弃,多晶硅生产制程复杂且进入门槛高,一旦退出很难再重返这个市场;选择继续,后面的资金投入及技术改造是相当棘手的问题。


  中国多晶硅大面积停产谁之过?


  2011年以来,多晶硅现货价从2011年3月的70美元/千克降至2011年12月的30美元/千克以下,2012年7月多晶硅进口平均价格再创新低,跌至25.55美元/千克,而1-7月份多晶硅进口单价也被拉低至25美元/千克左右,较2011年全年平均价格下滑53.4%,10月多晶硅进口价跌破15.8美元/千克关口(如图一)。这样的跌况,在2008-09年的经济衰退中同样出现过一次,从08年第三季度起跌至09年第二季度时,多晶硅价格已从400美元/千克跌至85美元/千克。


  2008年经济衰退时期,很多公司无法承受多晶硅价格暴跌而破产出局。如今,在价格再次大幅降低的冲击下,十一月份前除保利协鑫、昱辉阳光、特变电工等少数企业,中国国内大部分多晶硅企业处于闲置停产状态,工厂生产停滞不前。海外多晶硅厂商成为这场市场战争中获利一方,从中国海关处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多晶硅进口创新高、美韩两国进口量加剧,2012年6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6911吨,上半年累计进口量突破四万吨,创历史新高点40946吨,同比增长34.7%。从各国进口数据看,上半年从美国、韩国、德国三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0%,其中美国41.5%、 韩国25.7%、德国22.2%(如图二)。七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为7124吨,1-7月份累计进口量达到4.8万吨,同比增长35.1%。


  为什么在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有如此规模的多晶硅进口量?国外没有出现行业低迷?事实上,行业的低迷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外也有淘汰与减产,但是他们的数量及影响不及中国。从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已经低于22美元/千克,特别以REC、Hemlock为代表的多晶硅制造商,直接导致对美多晶硅进口数量的递增。国内一二级规模多晶硅厂商的生产成本多在30美元/千克以下,三级多晶硅厂商的成本则在30-40美元/千克之间。如果把全球多晶硅厂商进行一个评级归类,那么,中国大部分多晶硅制造厂商则处于第三等级,如表一。


  在美国东北部密歇根州的Saginaw湾附近的化工城Midland,坐落着着名的多晶硅制造商赫姆洛克半导体有限公司(Hemlock,HSC),Hemlock多晶硅的制造在方圆20英里的地盘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完整、合理,与国内整个基础化工产业形成鲜明对比。Hemlock公司不远处就是道康宁公司,实际上Hemlock是由道康宁和三菱合资,道康宁是经营各类硅基材料的巨擘,由康宁公司和陶氏公司联手组建,而陶氏化学又拥有雄厚的实力,这些企业相互供给所需先进的材料与技术,使上下游的配套更加紧密。


  这些使得Hemlock具备较强的抗风险与抗压能力,国外其他多晶硅巨头如REC、Wacker等都是如此,这些厂家大多之前在半导体行业根基稳固,即便眼下太阳能多晶硅营运吃紧但其半导体业的营收也可做为补充,另外前几年多晶硅暴利时代已经为他们积累了足以抗衡压力的实力与规模,相比中国多晶企业而言,优势不言而喻。


  国内多晶硅企业延续了中国整个基础化工产业的风格,布局不合理、上下游无法合理配套,产业链难以有效延伸和规划,技术更新跟不上从而造成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少多晶硅工厂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当市场跨步向前价格层层下降时,企业的抗风险与竞争能力大打折扣,企业产品价格跟不上市场平均售价,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处在即将被淘汰的边缘。除了产业链的布局、上下游配套以及低价冲击,无情的工艺技术更新也是致命的,这是获得低成本的必要条件。保利协鑫获得市场地位的一大保障就在于他的成本控制,能在价格上与海外厂商比拼,这又得益其多晶硅的制备技术。目前国际上制备高纯多晶硅的主要方法仍然以“改良西门子法-三氯氢硅氢还原法”(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0%)和硅烷热分解法(占总量的约10%)为主。掌握技术掌握市场,无法实现技改的多晶硅厂商苦苦支撑,也正是因为无法做到循环而导致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曾一度让中国媒体围追堵截,也让中国的多晶硅生产诟病重重,中国多晶硅企业正经历一个进退维谷的“鸡肋”时代。

TAG: 多晶硅 产能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