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产学研”结合 形式与实质并举

发布日期:2012-07-27 浏览次数:85324 作者:网络
   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等)最近几年发布的与“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有关的重大专项和战略研究计划书中,无一例外的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一个项目集体中标及对其阶段性和最终结果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些做法和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并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段时间以来以国家或跨国家为主体所发起的同类研究项目的要求相一致,例如:欧盟以往的框架计划及正在执行中的第7框架计划的ICT主题;英国政府的“技术战略委员会”(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 - TSB)和“大学研究基金会”(Research Councils)的联合攻关项目,等等。但是在形式上的一致仅仅是一些表象的东西,探讨实质性的企业与大学(含: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模式,理解企业和大学在开放式创新中的战略定位,优先发展目标,研究氛围以及对一项研究的定义、态度和手段等方面的不同,从而真正做到企业和大学的双赢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应该保证这一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
 
  笔者于1990至2010年间在英国工作了二十年,前六年多在几所大学,曾作过博士后研究员、重点合作项目研究员和大学讲师;后十三年多在英国电信集团公司(BT) 研究院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在大学从事基础性学术性研究的经历以及在企业长期领导前瞻性和应用型项目的经验。尤其是,在企业工作期间曾发起和参与领导了多个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欧盟框架计划项目,英国政府资助的重点攻关项目,以及负责企业和多所英国大学的战略性合作研究项目。因此,对于英国大型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之间互利合作的模式和过程,能从企业和大学合作双方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现根据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感受,结合对国内这方面现状的初步观察,重点分三方面进行陈述,以供大家参考、评论和指正。
 
  1. 企业与大学合作研究的前提和原则
 
  一般来说,在英国,当一个有实力的大型创新型企业决定选择某个大学的特定学科领域进行投资并开展合作研究时,其重点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所采用的流程不像是对待产业链上一个普通的硬件设备或软件供应商那样:提出规范和要求,讲好价钱,按时供货,完成合同,等等;而是在于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战略性的伙伴关系,兼顾企业和大学双方的优先利益,并在企业的核心研究人员和大学的学术带头人之间建立互相信任、彼此尊重的关系,凸现合作双方各自具有的互补性价值。
 
  首先,企业要确定被资助的学科在国内及国际上同类研究中一直位于前列的地位,其学术带头人在国际上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声誉,并且整个团队后劲十足并能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其次,要增进大学对企业诉求和发展战略的了解,鼓励其着手研究与企业转型和未来核心业务拓展密切相关的前瞻性问题或新兴的产品及服务方向;同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指导项目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尤其是尽力提供企业自身及其用户的实际问题、应用案例和特征数据来激励合作方的创新热情。三是,要学会最佳地利用大学中已有的专业知识积累、最新的动态知识更新、以及丰富而年轻活跃的人力和脑力资源,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技能,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途径,而不仅仅只注重一时的结果产出。这就是说,当一项合作研究项目在合同上结束之后,企业能够收获到的不但是项目本身的直接产出,例如:算法、源码、原型系统,等, 即“What”, 而且还有产生这些结果的方法、过程、工具、手段和诀窍等,即“How”,也就是“Technical Know-How”。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自行进行再创新并不断提高其性能和质量,而且能够对企业自身及其用户的最新的随时间而变化的需求进行敏捷的响应,而不再是过度的依赖合作方,通过不断设立新的项目来进行每一次技术细节的更新或参数的调整,不但浪费资金又往往会丧失宝贵的机遇。这就要求企业的研究机构必须安排有一定资质和知识背景的专家型研究人员直接参与每一个合作项目或课题的全部研究过程,定期与合作方进行互动,全面跟踪和掌握项目的进程方向、方案和技术细节,从而,使每一个合作项目都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加强。由此可见,有效地开展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一个企业进行转型的阶段,由于企业自身或多或少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人才或人力资源,如果完全依靠自身从头开始做起,势必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可能会因此而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