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新能源市场风电吊装或引领工程起重机行业复苏

发布日期:2014-09-28 浏览次数:67598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作者:网络

  在工程机械行业经历整体严冬的考验之后,大家纷纷猜测谁会在这片冻土之上生出第一个新芽。城镇化?轨道交通?每一个猜想都差强人意。曾经盛极一时进而急转直下的新能源之王——风电,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近期,国家能源局核准开建第4批总量达276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大大超出各方“不超过2000万千瓦”的预期,让这抹朦胧的曙光逐渐清晰起来。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字,在已审核的逾1亿千瓦风电项目中,仍有近5成处于未开工或在建的状态。这意味着,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国内风电并网装机达1亿千瓦”的目标,今明两年国内风电装机步伐将加快,项目招标的扩容将让众多风电企业迎来订单潮,与其相伴相生的大量吊装业务也将在这一过程中涌入市场。

  当春风吹拂华夏大地之时,新能源之王迎来了新的生机。

  苏醒的新能源之王

  自1986年我国建成第一座风电场开始,其扩张的脚步就没有停下,2008年全国总装机容量达到12500MW,跃居亚洲第一;2010年,装机规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风电第一大国。但是拥有世界第一装机量的中国却没能创造世界一流的风机质量,在产能过剩、维修率过高、并网滞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风电失去政策支持,瞬间跌下神坛。但是在太阳能发电进展缓慢、核电与民意纠缠博弈的时代,风电依旧保有“新能源之王”的美誉,此次苏醒也颇有王者风范。

  在经历了近3年的蛰伏之后,风电领域的产能过剩已经被建设空窗侵蚀一空;在此期间,并网发电及电力输送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一些此前遭到“弃风”、“弃电”的地区重新开始风电建设;由于国内风机质保期较短,2008-2011年建设的大批风机进入维修保养高峰期,运维市场迅速膨胀……

  种种利好已经反映在风电设备龙头制造企业的业绩上。2014年2月26日,金风科技发布2013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28亿元,同比增加179.41%。在“十二五”规划并网装机1亿千瓦完成尚不足5成的背景下,这种业绩的反弹无疑只是一个开始。

  吊装行业借风得甘霖

  风电市场的复苏能给吊装行业扔下一块多大的馅饼?我们先来算一笔账。“十二五”期间国家前三批核准的风电项目达9040万千瓦,其中近半项目还未招标或开建,即4520万千瓦;加上此次核准的2760万千瓦,意味着在“十二五”收官的2014和2015年,我国将集中放量开建约7280万千瓦风电机组。当今国内主流风机为2.0兆瓦,1万千瓦=10兆瓦。也就是说,未来两年我国将架设约36400台风机,这场甘霖足够解渴。

  使用寿命长达20年的风机设备,质保期一般为2—5年,之后风机将进入维护高发期,这就需要起重机对叶片和轮毂进行一拆一装两次作业。我国最大的风电建设热潮出现在2008—2010年,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公布的《2010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仅2010年,我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2904台,全国累积安装风电机组达34485台。

  虽然风机运维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一般被风机制造企业垄断(例如,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风电技术服务商北京天源科创就是金风的子公司),但是其中巨大的起重机需求无论如何都会流入终端吊装市场,两股暖流的交汇对吊装市场来说无疑是喜上加喜。

  “风向”:大小、南北的角色转换

  与第一次风电建设热潮不同,此次新能源之王的苏醒伴随着一些新的特征,吊装从业者要想收获更多,还需把握好这场春风的“风向”。

  1.由大及小

  经过20余年的开发,我国已基本建成新疆哈密、甘肃酒泉、蒙西、蒙东、河北、吉林、江苏、山东等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力资源丰富、范围广阔的地区已开发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因并网发电技术进步而吸纳的小型风场。

  对于吊装企业来说,需要积极寻找机会,“少食多餐”,选购灵活的起重设备,做好频繁转场的准备,合理安排手中的吊装力量。

  2.由小及大

  风机大型化是始终贯穿风电发展的核心,从起步阶段的0.8兆瓦、1.0兆瓦,到现在主流的2.0兆瓦,风机的发展逼迫风电吊装选用更大吨位、更强起重能力的机械。2013年,我国首台6.0兆瓦样机已经试装成功,不久的将来,主流风机的当量还将再上一个台阶。吊装企业应当充分认清这一趋势,跟上风电行业发展的步伐。

 

  3.由北及南

 

  我国“三北”地区风能资源占全国90%以上,而东南部地区的用电量却占全国80%以上,只能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消解需求的逆向分布。当大型基地建设完毕,风电就地消纳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新近核准的第4批风电项目中,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的建设规模已经达到总规模的60%左右,脱离“三北”地区、南移东扩已经成为产业布局的方向。

 

  总之,面对这次大范围的润泽,吊装从业者究竟能喝到多少水,还要看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和胆识。另外,风电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能否长久保持增长势头有待考证。我们期待春风来临,也要时刻做好

 

  从业者说

 

  罗明淳(广东力特新能源工程公司副总经理):

 

  广东力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现有固定资产约5.3亿元,具有全国电力大件运输总承包甲级资质,2013年在吊装市场营收约为5亿元人民币,风电领域占比约30%。2014年,广东力特新成立了新能源工程公司,专门承接风电等新能源吊装业务。现在,力特在广东、新疆等地共有6个风电项目正在施工。

 

  观点:整体向好、竞争加剧

 

  罗明淳:十多年来,风电发展有起有落,从已经过去的2013年和正在进行的2014年来看,我国风电领域未来发展整体向好,风电吊装无论单价还是总量都会稳中有升。由于之前北方大型风场建设较多,近几年南方机遇会多于北方,30台风机以下的小型风场会大量出现。

 

  由于风电吊装准入门槛较低,在过去的十年中涌入大量起重设备,保有量供大于求。另外,条件优越的场地已经开发殆尽,风电吊装施工条件越来越差、风险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在这种情况下,风电行业的利好传递至吊装领域会有明显折扣,因此风电吊装在短期内无法到达下一个高峰。

 

  观点:吊装细分势在必行

 

  罗明淳:自风力发电在中国兴起,吊装从业者就开始研究相关的吊装技术、装备和经营方式。时至今日,吊装细分势在必行。

 

  设备方面,风电专用起重机得到广泛应用。从最早的中联重科350吨级风电专用起重机开始,专用伸缩履带、专用吊臂(俗称鹰嘴)等技术逐步应用,解决了风机机舱容易卡吊臂、风电场地限制等问题,有效降低了风电吊装的成本。未来,风电施工场地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更加需要专业起重设备的支持。

 

  运营方面,行业呼吁向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方面发展。风电业主拆分招标的方式既不利于工程整体管控,又不利于吊装行业良性竞争,应该将土建、安装、运输、调试等协调搭配,从而提高准入门槛,规范行业发展。鼓励吊装企业成长为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主体,这是一个方向,需要整个行业有共同的认知。

 

  观点:永不停歇的大型化

 

  罗明淳:无论风电怎样发展,大型化都是恒久不变的趋势。2014年初,力特已经在射阳风电场成功吊装了一台国内最大的6兆瓦样机。现在,国内主流风机是2.0兆瓦,但是大型化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这就要求我们在设备方面要不断地满足大型化的施工要求。

 

  另外,一直在说的海上风电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有所突破。海上风电的最大优势就是装机量大,因为海运不怕超大超重。对于安装来说需要专用运输和吊装设备,成本高、工艺复杂,正因如此,海风才是风电吊装领域真正的蓝海。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