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中国正在描绘“制造强国”蓝图

发布日期:2014-09-12 浏览次数:66799 来源:金模网作者:网络

     把任何一个iPad或者iPhone翻转到背面,都可以看到“中国组装”的字样。当然还有另外几个字:“加州创造”。

     组装与创造,其中的巨大差异就是,在iPad和iPhone业绩连创佳绩、苹果利润攀升的背后,中国的代工成本仅为少得可怜的2%。

     大多数观点认为,这显现了“中国创造”缺位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利润低下的尴尬境地。由此引发出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线为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创造”。这种提法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最迫切的“时代需求”,仿佛“中国创造”就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全部。

     但是,昆山爆炸事故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30年来赖以起步的低端制造业怎么办?

     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吸纳了大批低端劳动力,提供了廉价的工业品,是我国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今中国制造越来越贵、海外市场越发难进的情况下,这些制造业面临着被国内和国际供应链挤压的生存困境,进退两难:去创造吧,没钱没把握,是找死;不创造吧,利润越来越低,是挣扎等死。即便是实力较强的国企央企,也存在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务,承担着安置劳动力、维护就业稳定的重大责任。在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语境中,继续负担这样的责任就成了一种奢侈品。

     面对中国制造业多年的路径依赖,如何破除“低端”的魔咒,在产业链和国际市场上趟出一条路子来?

拓斯达:机器换人一年回本 机器人租赁曲线救国

     “机器换人”最近很火,继9月3日东莞首场“机器换人”活动以来,连续六个星期将在不同镇区街道密集推出六场宣讲会,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机器换人”领域的先驱者,9月10日下午,东莞企业家面对面第88期暨机器换人第二场巡回演讲在塘厦镇如期揭幕。

     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亲自上场讲述了拓斯达近年来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成功案例,他表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机器换人不一定要用“高大上”的机器人,一套低成本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就可以为企业节约30%以上的开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链条,可以负担起机器人购买以及维护的成本,拓斯达也可以为他们定身量作工站式机器人和整厂式自动化。

     不过,拓斯达始终都定位为企业提供一年回本的自动化,誓言将机器换人做到最低成本,让所有的企业都用得起、用得好。

     按照吴丰礼的倡导,拓斯达提供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都必须满足“机器换人”四个普世价值观,首先拓斯达始终贯彻“三无理念”,通过3000多个客户无数成功案例的沉淀,无处不在地深入各行各业里,无中生有地创造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优方案,全方位提升企业竞争力,让用户的竞争优势无可比拟;其次,机器换人必须降本增效,能够定制化升级、可规模化复制、做到模组化通用型、保持开放式,人机对话界面友好;再次,拓斯达只做一年回本、买得起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拓斯达推行白天“无人工厂”,夜晚“无灯车间”的自动化方案,其品牌主张是“让工业文明回归自然之美”,为了更多地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4.0革命,拓斯达引进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韩国 、加拿大的资深工程师团队,成立技术委员会,不断优化人、机、料、空间、环境、物流、企业形象、工艺流程,把劳动者从简单、重复、不安全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去,让每个人实现生活的理想就是过理想的生活。

     机器设备租赁对制造业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它对于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富士康那样的“代工之王”350万元投资一条8个人替代92个人的面板生产线,一年省下84个人的成本504万元,回本只要8.3个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即使有机器人的市场需求,面对上百万元的费用,也只能望而却步。针对此种情况,吴丰礼分享了拓斯达在进行工业机器人租赁业务时的相关经验。


     拓斯达的租赁业务缘起于某通信器件芯片工厂,当时该工厂订单不确定,但是单凭手工又不能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必须借助工业机器人来进行生产。这让公司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促成了拓斯达和该工厂之间的租赁业务。通过第三方的租赁公司,工厂可以只需连续三年每月按时支付租金就可以使用拓斯达的机器人或机器换人方案,不影响生产,同时无需支付大量的一次性购置费用。当然拓斯达的机器人也不是可以满足所有客户的要求。吴丰礼表示,他们对客户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且对于租赁的机器人,目前针对性也比较强,一是针对某个行业的核心应用;二是针对通用性强,出货量大的产品。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认为,拓斯达推行的经营性租赁方式对于加工型以及轻资产不需要设备所有权的企业应用极为可行。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和普通的工人并无二致,甚至还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走。灵活性相当强。而对于某些需要资产所有权的公司,融资租赁则为更可行的选择。处在制造业末端的加工型企业,利润非常低,生存艰难,而他们又恰恰是最需要应用机器人的一批企业,但贷款额度的限制让他们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应用机器人。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拓斯达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客户只需提供30%的首期资金,剩下的70%由融资公司支付,然后客户通过应用机器人而减少工人节省下来的工资,支付给融资公司偿还剩余资金。

     对于“机器换人”现状,作为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比较有发言权,因为他一直在关注这一领域,而且长期联系的企业中,既有机器人生产企业,也有“机器换人”企业。他说:“‘机器换人’的企业数量远远高于生产机器人的企业数量,东莞的机器人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

     对企业在“机器换人”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罗百辉认为出租和引进融资渠道等创新方式非常值得借鉴。“同一行业,企业对机器人的设计需求具有通用性,这给租赁市场带来巨大的空间,如果差异化太大还不容易形成租赁市场。”

     在罗百辉看来,不仅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可以出租机器人,市场还可以有专门中介公司,作为一个桥梁,连接机器人生产企业和有“机器换人”需求的企业。中介公司也可以把机器人购买回来之后,出租给工厂。这是一种市场的行为。当越来越多的中介公司出现到市场上时,就会细分市场,有的中介公司做模具机器人,有的中介公司做汽车机器人,分工更加专业。而且,当中介公司多了,就会形成竞争,有竞争才会有相对便宜的价格,这对“机器换人”的工厂来说是件好事。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机器人替代人工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机器人租赁或许是一个“曲线救国”的途径,在弱小的时候集中力量壮大自己,在强大的时候再发力主攻生产和研发,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尽管业界还在争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但第三次工业革命无疑是中国制造业一个最大的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快速下滑,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显然,这是劳动在被资本、技术替代以后,继续被人力资本、数字化替代的结果。二是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这要求生产者贴近消费市场,更加符合人性和需求的生产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这两大特点都会使以廉价劳动力和规模经济取胜的中国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上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与我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历史性地交汇在一起。今后20年,将是我国在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带来发展机会后第一次接受新一轮产业变革洗礼,实现由大到强,成为制造强国的绝佳发展机遇期。

     国内,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稳中有降,但国内市场仍然受益于“四化同步”的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中国市场之庞大,令众多外企垂涎,也是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突围的动力所在。最近,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方法思考》。报告分析称,中国市场正发生重大变化。BCG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市场层次的提升,中国制造必然需要转向中端产品和中端市场。到这时,内需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倒逼作用将体现出来。这将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不断提供新的市场动力。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正在深度融合,在丰富产业格局的同时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创造新的需求。“四化同步”发展将形成一个13亿多人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随着“四化同步”的推进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制造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制造强国”应该具备五大特征:一是拥有一定数量世界知名的企业;二是具备高创新能力及竞争力;三是掌握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四是效率提升与质量安全兼具;五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现状与“制造强国”还相差很远,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赶超先进也优势多多。

     中国制造企业突围,有两个强大的内生力:一是巨大的内需市场,二是强大的改革动力。中国企业必须学会运用这两个动量。

     内需市场自不必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将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巨大动力。

     我国制造业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还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功能发挥不够。当前正在推进的打破垄断和市场化改革,能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破解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和技术资源瓶颈,使改革红利同内需潜力、创新活力更好融合,为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基于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和政策、制度的外部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高层次的制度变革、规划协调和支持保障。

     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已积攒足够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经验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本身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来完成自身的又一次转型升级,迎来再一次的发展。虽面对重新抬头的世界制造业竞争,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中国制造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再下功夫。

     早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特别是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从“我很强大”的幻梦中醒来,开始意识到自己“大未必强”,并在度过几年艰苦的日子之后,开始通过对标强者认识自己的劣势,开始了超越之旅。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有两方面生产方式变化的特征:一是自工业化,二是基于自工业化条件下的再制造化。他指出,再制造将会极大地改变工业的运行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要发展自动化、个性化、快捷化的制造能力,二是要发展新材料技术。这两方面的技术是形成自工业化和基于此的再制造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比如航空工业,在自工业化时代,林左鸣认为,以后可能不是飞机制造公司造飞机,而是飞机的用户——航空公司采取自工业化方式生产飞机,由他们组织全世界气动力学专家、结构力学专家通过互联网平台一起来研究飞机怎么设计。原来是制造商和消费者分离,现在是制造商和消费者合为一体,开展自工业化。

     目前,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开始应用工业机器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购买国。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购买了36,560台工业机器人,超过日本和美国,需求量位居全球第一,且年均增长率达40%以上。分析人士感叹,“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工业机器人有如此巨大的需求”。

     此外,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和品牌,中国对供应链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加。5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感叹:“中国人正展开欧洲购物之旅。” 中国收购西欧工业企业的浪潮正创历史新高。2014年年初至4月底,中国海外并购规模已超过290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对欧洲的并购交易总额达到85亿美元,为2008年以来最高。

     为了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取得后发优势,中国正在描绘“制造强国”蓝图,到2025年进入第二梯队,2035年进入第一梯队。

     中国是后发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又心存“强国”之梦,是以一直都有着利用机遇实现“超越式发展”的心态。几十年前的“超英赶美”虽然听上去比较荒诞,但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超英”。这充分说明,跨越是可能的。

     当美国政府重提“制造业回归”、德国政府启动“工业4.0”这一系列提振制造业的强国政策之后,曾经的“世界加工厂”也到了华丽转身的时候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既可以产出优质的“中国制造”,也可以创出独特的“中国智造”。

Link 链接

工业 4.0进化过程

工业革命1.0:

     18世纪末期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结束。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工业革命 2.0:

     第二次工业领域大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期,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充实到工业过程之中,实现了生产的最优化和自动化。

工业革命3.0:

     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自此,机械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

工业革命4.0:

     未来10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工业 4.0通过决定生产制造过程等的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