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风电行业在政策力度不断加码的情况下,截至2016年9月,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
与此同时,产业在稳中求进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诸多问题:消纳受阻、补贴拖欠、竞争加剧、创新不足……是否能够实现由风电大国跻身风电强国,实现由替代能源向主体能源过渡。毫无疑问,我国风电已经站在了全球能源变革的十字路口。
风电装机领跑全球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不经意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已经连续五年领跑全球,并成为首个装机达到1亿千瓦的国家。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过后,风电行业继续御风猛进。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9月,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截至9月底,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9亿千瓦,累计并网容量同比增长28%,增速颇为明显。
与此同时,经过近几年跨越式发展,我国风电企业早前片面追求机组单机容量大、新机型下线速度快、急于批量安装等思路早已悄然改变。目前,国内一批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联合设计以及自主研发等方式,使我国陆上风电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
与陆上风电屡超预期的表现相反,我国海上风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核准建设至今已有8个年头,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通过一系列技术实践,目前我国海上风电也积累了一些工程技术经验,摸清了资源情况。与此同时,初步建立了行业标准,为下一步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根据国家能源局印发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
《规划》提出艰巨的任务和使命,无疑对我国风电行业未来发展来说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要保持我国风电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就必须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大势,是我国推进能源革命的大政方针,是我国实现巴黎气候大会自主减排承诺的基础,也是彻底解决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时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后窗口期,我们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只能走低碳发展之路,别无选择。
完备风电产业链体系火热出炉
风电御风猛进的同时,我国还孕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备制造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根据丹麦风能资讯机构MAKE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已有4家风机制造企业跻身2015年全球风机制造商十强。
企业名次的上升正是我国风电制造业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的最佳佐证。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断积累,目前风电机组可靠性正持续提升,如今一个涵盖技术研发、整机制造、开发建设、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以及市场运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完整风电产业链体系已经火热出炉。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技术创新,叶轮直径的加大、翼型效率的提升、控制策略的智能化、超高塔筒的应用以及微观选址的精细化等技术发展,提高了机组的利用效率,使低风速资源也具备了经济开发价值,随着“十三五”期间建设布局逐步向东中部及南方转移,我国“低风速时代”也已悄然而至。
“走出去”硕果累累
站在年关,蓦然回首,我国风电“走出去”已是硕果累累。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发展新契机。目前国内包括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等在内的一批优秀风电整机制造商正积极走出国门,倾力打造中国高端制造名片。
截至目前,我国风机已经遍布28个国家。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企业收购海外风电资产的意愿也在明显加强。
以中国广核集团为例,该集团继2016年7月中标大西洋布列塔尼地区的漂浮式海上风机和9月成功全资收购比利时世界最大单机容量的陆上风电机组后,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海外新能源发电版图,全资收购爱尔兰风电项目,正式进入爱尔兰可再生能源领域。
海上风电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样可圈可点。早前三峡集团就从美国私募股权巨头黑石集团手中购得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近80%的股权。这也是该集团继去年10月与葡萄牙电力公司签署《关于合作开发英国Moray海上风电项目的合作协议》后,在欧洲海上风电领域的又一落子,该项目是我国企业首次在德国开展的海上风电领域投资项目,也是我国企业目前在德国开展的最大规模风电行业投资项目。收购完成后,三峡集团将成为我国第一家控股海外已投运海上风电项目的企业。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我国的开发商业主“走出去”投资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或者开发国外的海上风电资源,这本来就是一个吸收引进的过程。去学习吸收一些国外海上风电施工、管理理念,把它应用到国内的海上风电项目,这种吸收消化的过程不仅标志着我国“走出去”的层次正在不断提升,而且还加速带动制造、设计、工程、施工以及技术、标准全产业链出海。
将解决弃风限电置于重中之重
弃风限电、并网消纳举步维艰与风电装机一路高歌猛进,共同构成了2016年风电行业发展的两极。
尽管国家政策红利不断向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倾斜,但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来看,2016年1~9月,风电弃风电量394.7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9%。虽较2016年上半年平均水平下降3%,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弃风限电的反复消长既是我国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迈进的必然经历,也是风电持续发展的必解之题。自去年以来,我国能源主管部门数项政策破冰领航并不断摸索,剑指弃风限电、并网难的风电顽疾,多次与相关地方政府、电力规划设计单位以及电网公司等研究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在破解这一难题上不断创新。
在优化风电基地布局方面,拟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当地风能资源分布和电力消纳能力,合理安排各地风电中长期指标,对于弃风情况较为严重的地区予以一定的发展指标约束,反之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全盘统筹,控制风电基地建设总体节奏。
针对“三北”地区风电资源富集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的地区,积极协调电网公司加大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实现风电跨省跨区消纳,同时引导风电投资转向中东部低风速风场和稳步推进“十二五”时期发展相对缓慢的海上风电的建设。在完善体制机制上,结合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挖掘现有电力系统消纳风电潜力,积极推动落实清洁能源优先发电制度,在发电计划和调度中优先安排风电。
随着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日益成熟,建立适应新能源消纳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将在有关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摸索方法,积累经验,行业顽疾在未来将有望得到妥善解决。
更令人期待的是,在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规划》中就将解决弃风限电置于“十三五”期间七大重点任务之首,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调峰能力、优化调度运行等措施,充分挖掘系统消纳风电能力,促进区域内部统筹消纳以及跨省跨区消纳,切实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种种迹象已表明,我国风电产业较之以往时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就如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所言,弃风限电是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三五”规划重点不单只是一味着眼于装机目标和布局上,而是政策的落实和调整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整个行业发展便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