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易主并不意外
根据各国统计部门的数据,2020年全球机械设备外贸总额约为1.05万亿欧元(约合1.24万亿美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这一数额比上一年减少了近10%。中国在国际销售额中的占比约为15.8%,而德国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15.5%。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的外贸统计数据中领先。而在2019年,德国供应商尚领先中国约1.4个百分点。
除德国外,其他主要机械设备和系统出口国在世界机械设备贸易中的份额相比中国也呈下降趋势,不过排名尚未发生变化。位居第三的美国占全球机械设备出口份额的9.1%,随后是日本的8.6%和意大利的6.7%。
德国媒体的报道认为,冠军易主并不令人惊讶。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外贸主管乌尔里希·阿克曼说:“现在中国是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最大机械设备制造商。中国成为机械设备外贸的领跑者只是时间问题。”
阿克曼表示:“如今,中国的出口市场不再局限于非洲和亚洲等新兴工业国家。在德国,中国现在也是最大的外国供应商。”
不过与此同时,阿克曼认为,德国目前仍是欧洲市场上最重要的供应商。“如果欧盟经济强劲复苏,就可确保今年德国的机械设备出口增快,并重返第一的位置。”他表示。
尽管如此,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的最新研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趋势显然对中国有利。这不仅仅因为中国的生产规模,中国政府还从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境内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特别是出口。例如,2010年德国供应商在俄罗斯是市场领头羊,市场份额接近25%;而如今仅为15%左右,新领跑者中国的份额则超过20%。
阿克曼表示:“尽管如此,德国和欧盟不应呼吁保护主义,而应通过基于市场的措施应对这一挑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有专家预测,今年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原材料价格会有所上涨,这就使得机械制造的投入成本增加,所获得的利润减少。而且机械产品的产业链较长,虽然中国疫情得到了总体的有效控制,但各地区还是时不时出现病例,一旦出现病例就面临着停工停产,工期也因此无限拉长,企业承担着的压力变重,资金链也异常紧张,甚至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机械制造拥有巨大的前景,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同中国研制生产的机械产品。
需要智能制造加持
在新旧动能交替之际,主要国家都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战略重心和博弈焦点,智能制造成为主要抓手,从国家到企业纷纷谋篇布局,相继出台政策方针、实施规划,希望通过数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竞争水平,克服逐渐上涨的人力成本,将制造业留在本国的同时,保持自身制造业优势。
但由于各国制造业基础和优势不同,在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诉求和战略重心上各有差异。
美国自二战后面临制造业空心化问题,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复兴是美国的主要诉求。而美国制造业信息化全球领先,尤其在工业软件和互联网方面独占鳌头,因此,其战略重点主要关注生产设计、服务等价值链环节,强调智能设备与软件的集成和大数据分析。
德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全球领先,精密制造能力强,高端装备可靠性水平高,国家战略着眼通过CPS推进智能制造,希望通过数字化创新与工业制造的融合发展来巩固、捍卫国家工业技术主权。
日本制造业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牢牢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由于日本社会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发展智能制造主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战略侧重引导产业智能化成果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来支撑日本社会的结构化转型,打造“超智慧社会”。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研究主任杨燕认为,中国近年来从顶层规划到行动计划,不断发布各种利好政策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源自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变化两大因素。
从供给侧看,中国制造体量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制造综合成本的相对优势正逐渐变小。除用工成本外,能源使用成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都在不断上涨。波士顿咨询曾比较25家出口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指数后得出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已与美国基本相当。
二是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根据专家测算,中国产能利用效率低于79%—83%的正常值范围,反映出中国供需两侧适配度有待提升,整体生产效率较低的现状。
三是中国制造业主要处于低利润率的加工制造环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亟待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同时,由于产业链上游的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较为缺失,产业缺乏自上而下自主化体系,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大环境下,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正面临挑战。
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对能源资源依赖度较高,过往粗放型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性较大。据世界银行2017年数据统计,中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3倍,其中工业制造占全国碳排放总量70%以上,面临主动控制碳排放和2030碳达峰的新形势,制造业未来发展将受能源环境要素的约束越来越紧。
从需求侧看,消费市场呈现不可逆的两大趋势:一是用户越来越重视消费体验和产品服务,强调个性化需求,驱动制造企业生产方式向定制化方向转变;二是用户求新求快的需求变化要求制造企业缩短产品创新和制造周期,敏捷响应市场瞬息变化的趋势。
整体上看,在供给侧上所积累的各种问题以及需求侧的变化趋势,都是驱动中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