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疫情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亟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2020-03-20 浏览次数:20764 来源:21世界经济报道作者:网络
           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消费互联网BAT等巨头崛起的重要起点,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来袭,而正从消费互联网走向工业互联网的中国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3月18日,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此次疫情“危”中有“机”。

 

  
           疫情期间,受劳动力资源和供应链等限制,不少企业面临着生产、交付等困难,但疫情也促使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免接触的方式、通过云上的数据连接来解决触达终端用户所面临的挑战,疫情之后,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基建”正掀起一轮发展高潮,数字经济、云经济正加速向工业产业界延伸。

  
           他指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面临着“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的问题,在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挑战不是IT技术,而是应用场景,一些通用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很难能被拿过来直接使用,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场景,推动IT(信息技术)和OT(运营技术)的深度融合,而这一过程不能依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必须打造生态圈,将新技术与工业需求进行有效集成与对接,逐步推动行业生态的整体转型。

  
           疫情助推中小企业拥抱数字经济

  
           3月18日,由施耐德电气、AWS、联想集团、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共创生态圈,共筑工业梦——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正式启动。

  
           当天,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次疫情对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危”中有“机”,当挑战来临时,也为整个产业界带来更多的机遇。

  
           他指出,疫情期间,受劳动力资源和供应链环节的各种限制,中国很多企业在生产、交付当中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疫情催生了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带来了数字经济更快速的发展,并推动数字经济、云经济加速向工业产业界延伸。

  
           比如,数字化在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指出,此次疫情危机中,更多企业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恢复生产,并恢复了对用户的高效服务,通过更多免接触的方式,比如云上的数据连接,切实解决了在触达终端用户上面临的挑战。

  
           他举例称,在2月14日复工后的一周时间内,江苏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获1000万的线上订单,并实现了95%的远程运维和服务,这得益于施耐德数字化云平台EcoStruxure机器顾问,以及带有以太网通讯接口的PLC控制系统升级。

  
           “疫情之下,我们也看到未来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希望更多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借助在这次疫情期间遇到的挑战,去进一步促进IT和OT的融合,从而加速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云技术,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浪费,减少支出。”

  
           3月19日,工信部印发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指出,中国将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助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增添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

  
           同时,中国还将助推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推出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云化需求。

  
           庞邢健指出,近年来,中国的数字经济本来就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而疫情凸显的新需求将加速这一进程,而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基建的兴起,也将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铺平道路。

  
           “即便没有这次疫情,无论是从国际上工业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制定的对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都将迎来了一轮发展高潮,但这次疫情更加催生了企业数字化需求,近期中国提出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这必将进一步加速中国企业的数字转型。”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疫情之后,数字化基础建设将迎来一个高潮,这一过程中中国将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此次疫情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做了一次数字化的普及与教育,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几乎所有的消费者、生产者、企业、各个组织都开始大规模、常规化地使用各类数字化技术与手段。

  
           他表示,对很多并不习惯的工业企业而言,他们将逐步习惯于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而这些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直到后来,这些企业会发现,运用这种新技术新手段其实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以在很多场景中得到应用,这将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将带来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

  
           聚合产业生态,推动IT、OT融合

  
           庞邢健坦言,实际上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面临着“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的问题,在一线的生产制造场景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供需双方尚未达到完美契合的状态。

  
           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强调,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挑战不是IT技术,而是应用场景。“过去这些年,我们不断地提倡基于工业互联网去做数字化转型,很多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通用技术在不断的演进,但是我们也看到,其实这些技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实际上存在着一个IT和OT如何融合的难点,所有的工业领域都存在着应用场景的问题,一些通用技术在工业应用当中实际上很难被拿过来直接使用。”

  
           他表示,通过既有的技术手段,目前工厂已能获得大量的工业数据,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去为管理赋能,如何去解决在生产、运营、管理当中的效率、质量、成本等问题,都是工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归根到底,我们讨论的都是用户场景问题,这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就像物流体系中有了铁路、公路等骨干网,但物流产业和很多消费真正密切结合起来的还是因为出现了很多线下快递和骑手。”

  
           机工智库与《财经》近日的一项调研显示,疫情发生后,有一半的企业将继续加大投入技术研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提高自动化水平、投入智能化制造的企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比例(52.53%和48.44%)要明显高于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30.77%和30.56%)。

  
           庞邢健指出,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或者是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主要面临着“三缺”困境。

  
           首先,缺少技术能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快,如何选择技术平台和架构模式也是其摇摆不定的原因之一,哪些技术选项才是最急切需要的,他们往往无法判断,更无从选择。

  
           其次,缺少资金投入。资金流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常态,在这次疫情中尤为明显,因为无法估算对于数字化转型投入的产出比,担心耗资巨大拖垮企业资金流,这正是很多企业迟迟不敢拥抱数字化的一大原因。

  
           其三,缺乏合作伙伴及数字生态。他指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需要整合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资源,拓展多方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并在完善的数字化生态下,才能不断地谋求创新和发展,而中小企业显然无法单独构建“生态圈”。

  
           在庞邢健看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供需两类问题。

  
           第一类是作为“用户”的中小企业,他们对于自己行业的熟悉程度往往是一个局外人所不能够比拟的,但对于数字经济的准备可能不足,缺少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无法真正把待解决的问题发掘出来;第二类则是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具备创新的技术,不管是在OT还是在IT领域,但他们缺乏对用户市场的覆盖,无法解决规模化复制问题,这些企业缺少一个平台和对工业用户的入口。

  
           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造产业生态圈,这也正是施耐德电气和AWS、联想、清华共同发起“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的初衷,“我们希望能够共建绿色智能制造生态,有效对接供需双方,将新技术与工业上的需求进行有效集成,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庞邢健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竞合”并存将成为常态,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企业单打独斗,也不是靠几家企业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面对工业应用的具体场景,推动OT与IT的深度融合,解决不同企业的问题,进而丰富工业领域的数字化生态,从整体上推动行业生态的数字化转型。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