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北京欲借高精尖产业打造战略新高地

发布日期:2015-12-17 作者:网络
   日前,北京市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对此,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在解读纲要时表示,北京要主动放弃大而全的产业体系,重新定位在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做出新的战略选择。未来北京制造业的核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
  依据“《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今后北京制造业将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疏解一般性产业,以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为先导,着力调整优化首都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辐射带动区域共赢发展。
  对标国际北京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员姜广智认为,在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战略规划之中,产业结构是根本,制造业则是核心,为此要特别注重和强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重塑。
  对标国际,当前北京制造业与全球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急需进一步转型升级。一方面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来看,北京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偏弱。企业投入不足,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14%,而国际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般为2%~3%,美国已经超过3.2%。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工业整体注重产业和规模总量的外延式扩张路径没有彻底改变,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新经济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另一方面,北京市工业增加值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13年是19.76,发达国家基本在30~40之间。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29.6万元每人,美国约为52万元每人。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也与我国工业较好的城市有一定差距。
  基于此,北京市在权衡和审视全球产业大格局之后,明确必须加快转型,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3458”举措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张伯旭指出,行动纲要的核心目标就是把北京市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先行区域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据介绍,行动纲要的核心内容是实施“3458”战略部署。“3”是指“三转”调整。通过“关停淘汰一批、转移疏解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进行分类引导,推动存量产业“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4”是指“四维”创新。把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标准创制和商业模式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全面创新。
  “5”是指发展五类高精尖产品。选择适宜于在北京研发、市场潜力大的优势领域,重点发展代表产业制高点的创新前沿产品(如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材料,智能硬件、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突破国内产业短板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产品(如集成电路装备、高端传感器、智能仪控设备、航空发动机等),代表制造业服务化的集成服务产品(如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物联网集成服务等),推动产业轻资产化的设计创意产品(如高档工艺美术品、数字内容产品等),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名优民生产品(如“老字号”品牌产品、城市应急产品、高效节能产品等),构建“高、新、轻、智、特”产品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
  “8”是指实施八个新产业生态专项。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方向,立足首都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主要聚焦在我市可以形成产业主导权的领域上。其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确定了集成电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四个专项。此外,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突出我市的创新优势,确定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四个专项。将按照“实施一个专项、打造一个生态,主导一个产业”的思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开放式对接、跨领域融合和高端化发展。
  从零到一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北京“创造”
  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将是一次质的飞跃。行动纲要提出了北京创造2025总体思路,即紧扣制造业创新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突出“由北京创造”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为基础,以创造高精尖产品为核心,实施“3458”战略计划,推动北京制造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将高精尖产业打造成为新时期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
  对于北京创造的内涵,姜广智阐述指出,在北京制造传统模式下,经济发展、产业规模扩大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的投入,要实现北京创造,关键是技术因素应发挥作用,要把产业发展的动力转换到靠技术创新上来。
  传统制造模式下,一个区域内会尽可能多的积聚生产环节,使区域产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化,这是原来社会较为习惯的产业链布局和产业化发展思路。要转变为北京创造,那么就要打开产业链,关注价值链,关注产业生态。未来,北京将只关注并投入产业链、价值链当中关键环节,最需要创造、最需要创新的环节。
  姜广智指出,今后技术要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技术,靠原创技术去发展,这也就是通常说的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更需要从零到一突破的技术。
  从满足市场需求上来讲,在北京制造时代,产品制造出来是满足显性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什么,制造业就以更好的质量,更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销售出去。而在北京创造时代,生产企业将会创造并满足还不存在的隐性需求,开发新的市场需求,这也就是供给侧创新,引发、唤醒市场的需求,这样能够更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善。
  政策措施有力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据了解,为保障文件更好地落地实施,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工程,纲要文件配套提出了绿色制造技术改造、新一代创新载体建设、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精尖产品培育及品牌建设等五大具体行动。
  张伯旭指出,纲要在全面对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部署的基础上,立足北京实际,提出了保障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建立市级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顶层设计、政策整合、统筹协调的作用,建立顾问组、首席专家等高水平政策咨询团队,统筹市级资源,围绕产业调整进行产业创新资源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
  二是改革行业指导制度。建立高精尖产业统计划分标准,确定转型升级指导线,发布产业转移疏解和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建立高精尖产业发展“优选线”制度,按照高于国家标准的原则,提出新实施高精尖项目的选择标准。
  三是增强产业资本运作能力。充分利用并加强市政府已批复设立的高精尖产业基金的运作,提高运营效率、不断扩大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专项和重点产品项目;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将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作为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向。
  四是搭建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建设专利信息利用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领域的专利组合布局及专利池构建,推动专利与标准有效融合。搭建多种形式的高精尖产业投资互动与对接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技术标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的制订。
  五是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全球化资源配置体系,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北京创造”品牌走向世界。
  六是完善各项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优化产业布局方案,探索加快工业用地循环利用机制。统筹考虑全市人口调控、制造业转型发展和高精尖产业培育需要等因素,加强人才发展的综合规划和分类指导。
  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制造业转移疏解指导目录、技术改造指导目录、高精尖产品目录和项目优选线标准、新产业生态建设专项方案等配套政策文件,并加强政策落实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